三、著名高僧 (一)釋慧遠
慧遠大師(334年—416年),東晉時代人,廬山白蓮社創始者。慧遠大師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慧遠大師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聽後,慧遠大師悟徹真諦,於是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
東晉時代,佛法雖已不斷的傳入,然尚不完備。所以梵僧來華弘化者,仍然絡繹不絕。慧遠大師感於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淨、法領等西行取經,得到諸多梵本佛經,遂於廬山置般若台譯經,成為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
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念佛,共期西方。率眾精進念佛,鑿池種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花,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製。由於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正確,蓮社123人,均有往生淨土的瑞相,甚至有的還在現身中見佛,如劉遺民等。 (二)菩提達摩
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當時對他所傳的禪法褒貶不一,約當魏末入寂於洛濱。據《景德傳燈錄》載,其為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屬刹帝利種姓,通曉大小乘佛法,於梁普通八年(527)泛海達於南海(今廣東廣州),廣州刺史具禮迎接,梁武帝遣使請其至金陵(今江蘇南京),因晤談不契合,於同年潛行至北魏,寓於嵩山少林寺,九年“麵壁而坐,終日默然”,世稱“壁觀婆羅門”,所傳安心禪法,深受魏孝明帝推崇,僧俗信向者甚眾。 他到中國開創的新禪法,經其弟子慧可等以下幾代禪師的闡發,到惠能時正式形成禪宗。惠能法嗣神會,堅持南宗為禪宗正宗正統,認定自菩提達摩至惠能六代係一脈相承,從此菩提達摩被尊為東土禪宗初祖。
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等,大都係後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 (三)玄奘
玄奘(公元600—664年),中國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玄奘12歲出家,遍讀佛典。因覺得當時佛典多有出入之處,令人迷惑,玄奘於是決定去印度取經。玄奘在貞觀三年時,一人從長安出發,曆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賢為師,後升至該寺副主講。玄奘在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其後,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大慈恩寺設譯經場,與弟子等人專心翻譯所帶回的佛典。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曆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 (四)惠能
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並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諡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五)雲棲祩宏
雲棲袾宏(1535(乙未年)—1615(乙卯年)),明代高僧,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祖師。俗姓沈,名袾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禪淨二宗,定十約,僧徒奉為科律。三十二出家,訪遍融、笑岩諸大老,參念佛是誰有省。旋居雲棲,山故多虎,為誦經施食,虎患遂寧。歲旱,居民乞禱雨,循田念佛,雨隨足至。眾悅,相與造屋,僧日歸附,遂成叢林。乃提倡淨土,痛斥狂禪,廣修眾善,以資淨業。時戒壇久禁,令求戒者,具三衣於佛前受之,為作證明。定水陸儀文,及瑜伽焰口,開放生池,著戒殺文,以拯冥陽之苦。著阿彌陀經疏鈔,及雲棲法彙,融會事理,統攝三根,從化者甚眾。忽別道俗,曰:“吾將他往。”至期,示諸弟子,老實念佛,向西念佛而逝。年八十一。清雍正中賜號淨妙真修禪師。 (六)憨山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