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著名高僧(2 / 2)

憨山德清

憨山大師(1545—1623),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1368—1644)“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安徽)人。

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複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歲出家,到棲霞山學習禪法,後又學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此後,憨山雲遊各地,名聲也越來越大,萬曆元年(1573),他來到五台山,喜愛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麗,便以此為號。明萬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經》十五部送給天下名山寺廟,太後將其中一部送給正在東海牢山(青島嶗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請憨山主持。萬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廟宇獲罪,被充軍到廣東雷州,他在廣東繼續弘揚禪宗,並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寶林寺說法,主張禪宗與華嚴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為當時人們所讚同。憨山在廣東五年,竟名滿大江南北。

隨後,憨山獲準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華經通義》,《莊子內篇注》等十餘種,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門徒還彙篇了《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憨山於天啟三年(1623年)圓寂。享年七十八歲。 (七)紫柏真可

紫柏真可

真可祖籍江蘇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幼年時舉家遷移至江蘇吳縣太湖畔。父親名沈連,字季子。至五歲時仍不會說話,後遇到一名異僧,預言他將來將會出家,之後他才開始會說話。

十七歲時,仗劍遠遊。至蘇州閭門,因大雨,遇到虎丘僧明覺。在虎丘山寺,夜聽明覺誦八十八佛名,隔日清晨,便向明覺要求出家,出家當夜起,即靜坐到天明,一生脅不至地,修行不倒單。當時明覺想為寺院鑄造大鍾,真可即隻身至平湖,募到生鐵萬斤,成就鑄鍾一事。

萬曆七年,真可與浙江嘉興縣知府陸光祖等人發願刊刻《大藏經》,並親自募集資金,最終於萬曆十七年正式於五台山開版,這也就是後世所知的《嘉興藏》。在他行腳所經之處,他也努力複興寺院,見到土豪地主強占寺院時,也不避官司纏訟。自嘉興楞嚴寺始到歸宗雲居為止,一生複興了十五座寺院。

萬曆十四年,憨山德清法師寫信請他至牢山一談,兩人相會於牢山山腳即墨城中,從此成為至交。萬曆二十三年,德清被誣以“私創寺院”的罪名而入獄,遭流放嶺南。他曾說:“老憨不歸,則我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則我救世一大負﹔傳燈未續,則我慧命一大負”。為了營救憨山與要求朝廷停止征收礦稅,他不停奔走在京師各界,引起當權者的注目。弟子勸他離開京師避禍,他說:“吾當斷發,已如斷頭,今更有何頭可斷!”

萬曆三十一年,因為朝廷立儲的問題,引發“妖書”一案,真可受牽連,遭東廠逮捕,入錦衣衛,經刑部審訊後定罪。真可深深感慨:“世法如此,久住為何?”,於十二月十七日辰時,沐浴端坐,數稱毗盧遮那佛而逝。

弟子依照其遺言,將他的遺體安放在北京城西郊的慈慧寺。萬曆三十二年京城大水,弟子將他的遺體移至徑山寂照庵,後又因塔進水,移至開山,肉身經十三年不壞。萬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由憨山德清舉行荼毗儀式,將他的舍利供奉於徑山文殊台,世稱紫柏塔。 (八)藕益智旭

藕益智旭(1599—1655)明代高僧,中國淨土宗第九代祖師。吳縣(江蘇)木瀆人,俗姓鍾。字蕅益,號八不道人。由於晚居靈峰(浙江杭縣)建寺、創社、著書,故世稱靈峰蕅益大師。

少好儒學,誓滅釋老,偶閱祩宏之《自知錄》、《竹窗隨筆》,遂取己所著辟佛論焚之。服父喪期間,聞地藏菩薩之本願,始萌出家之誌。二十二歲專致念佛。翌年發四十八願,自稱“大朗優婆塞”。二十四歲就憨山大師之門人雪嶺剃度。師嚐學華嚴、天台、唯識,欲統一禪、教、律,綜合佛教諸家體係,惟於實踐上側重念佛。並兼治儒家、景教。主張融合佛、道、儒三教。著作極多,其中《閱藏知津》,係解說大藏經之經、律、論、雜等四部。並融會諸教學,注釋《大乘起信論》、《大乘止觀論》。著《彌陀經要解》一書,乃調和禪與念佛之作。門人成時別編其遺文為《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十卷。與憨山、紫柏、蓮池並稱明代四大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