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教名畫(1 / 1)

四、佛教名畫 (一)一團和氣圖

此圖作於1465年。粗看似一笑麵彌勒盤腿而坐,體態渾圓,細看卻是三人合一。左為一著道冠的老者,右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執經卷一端,團膝相接,相對微笑,第三人則手搭兩人肩上,露出光光的頭頂,手撚佛珠,是佛教中人。作品構思絕妙,人物造型詼諧,用圖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主題思想。

陶淵明、陸修靜與慧遠法師三人發生在廬山東林寺虎溪前的故事又稱“虎溪三笑”,流傳至今。虎溪在廬山刻於東林寺三笑堂旁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潛、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另有一說主人公為佛印、蘇東坡與黃庭堅。不論哪種說法,都是曆代文人渲染所致,未必真有其事。 (二)無量壽佛圖

無量壽佛是淨土宗主佛之一,常與釋迦、樂師二佛並坐,稱為三尊。

此圖佛陀盤坐崖前,作說法狀。佛像開相,富於個性,雙目炯炯,顯現睿智與神威。這種以濃麗取勝,重色中求和諧的手法在虛穀以後的作品中比較少見。此畫係為摯友高邕所作。款署“無量壽佛,李盟弟,虛穀寫”。鈐“虛穀書畫”、“三十七峰草堂”諸印。 (三)宋劉鬆年羅漢圖

這幅《羅漢圖》雖然取自佛教題材,實際上已有著明顯的世俗化的傾向。在意境表現上,畫家通過對山石樹木等自然景物的精心布置和渲染,營造出一個草木豐茂、秋清氣爽、山果飄香的畫境。羅漢與小和尚置身其境,神情悠然自得,營造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互相依存的祥和氣氛。

另外,這幅《羅漢圖》在藝術處理上吸取了佛教壁畫在佛像頭部畫上佛光的方法,其表現手法是十分高超的。羅漢頭像的佛光就如聚光燈一般,如霧如紗。朦朧中一組樹枝隱約可見,使畫麵的虛實對比更加強烈。 (四)宋梁楷潑墨仙人圖

此圖畫一位仙人袒胸露懷,寬衣大肚,步履蹣跚,憨態可掬。那雙小眼醉意朦朧,仿佛看透世間一切,嘴角邊露出一絲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頑皮可愛又莫測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脫俗又滿帶幽默詼諧的形象活靈活現。畫麵上幾乎沒有對人物做嚴謹工致的細節刻畫,通體都以潑灑般的淋漓水墨抒寫,那渾重而清秀、粗闊而含蓄的大片潑墨,可謂筆簡神具、自然瀟灑,絕妙地表現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難得糊塗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 (五)觀音圖

《觀音圖》是金禮贏的傳世作品。圖中畫觀音坐在獅子身上,注視著在地上玩耍的善財童子。觀音神態靜穆,麵部略加烘染,衣紋線條流動,已含人間生活氣息。用筆工細,觀音衣紋及獅子,均有淡墨勾線,長發濃墨,頗為醒目。觀音、童子、鸚鵡三者神態相互呼應,整個畫麵呈清淡高雅之氣,是觀音繪畫題材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