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菩提詩人(2 / 2)

貫休在唐大中七年(835年)到和安寺出家。他愛憎分明,關心人民疾苦,痛恨貪官汙吏。他的《酷吏詞》,憤怒譴責了貪官汙吏欺壓百姓的暴行。他又有不畏權勢的傲骨。他在杭州時曾給吳越王錢鏐寫詩:《獻錢尚父》。錢鏐讀後大喜,但要他把詩中的“十四州”改為“四十州”。貫休斷然回答:“州既難添,詩亦難改。”不肯依附權貴。 (四)王梵誌

王梵誌(?—約670年)唐初白話詩僧。衛州黎陽(今河南浚縣)人。原名梵天,生平、家世均不詳。詩歌以說理議論為主,多據佛理教義以勸誡世人行善止惡,對世態人情多諷刺和揶揄,對社會問題間或涉及。多數作品思想消極,格調不高。語言淺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於嘲諧戲謔之間。藝術上比較粗糙,但對認識初唐社會和研究白話詩的發展有一定參考價值。對初唐盛行的典雅駢儷詩風有一定衝擊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誌詩校輯》,收詩348首。

唐末人範攄寫了一部《雲溪友議》,記錄了十八首王梵誌的詩:五言絕句十五首,七言絕句三首,並且有關於王梵誌其人的介紹:或有愚士昧學之流,欲其開語,則吟以王梵誌詩。梵誌者,西域人,生於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誌為名。其言雖鄙,其理歸真。所謂歸真悟道,徇俗乖真也。

王梵誌的詩歌以說理為主,重視懲惡勸善的社會功能。某些詩篇具有諷刺世態人情的積極意義,如:“造作莊田猶未已,堂上哭聲身已死。哭人盡是分錢人,口哭原來心裏喜。”詩的風格淺顯平易而時帶詼趣,往往寓生活哲理於嘲戲諧謔之中,寄嘻笑怒罵於瑣事常談之內,開創了以俗語俚詞入詩的通俗詩派。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宣揚封建倫理和佛家教義,內容淺薄,格調不高。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

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 (五)寒山

寒山

寒山(約691—793)乃唐代首都長安人,出身於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享年一百多歲。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於天台山寒岩。這位富有神話色彩的唐代詩人,曾經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其詩卻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接受並廣泛流傳。正如其詩所寫:“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寒山的生平保留在他的詩篇裏。聽他自述:“尋思少年日,遊獵向平陵……聯翩騎白馬,喝兔放蒼鷹。”(引自錢學烈《寒山詩校注》)寒山多次落選,最後無顏回鄉,滯留京城,成為一個流浪書生。“前度是富兒,今度成貧士。”“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

寒山的詩風和100年前的王梵誌一脈相承,也是口語體的白話詩,其詩有鮮明的樂府民歌風,通俗易懂,機趣昂然,多作佛門警世語。

城中娥眉女,珠佩何珊珊。

鸚鵡花前弄,琵琶月下彈。

長歌三月響,短舞萬人看。

未必長如此,芙蓉不耐寒。 (六)弘一大師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桐。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南京大學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歌就是由他譜曲的。

李叔同的詩詞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同樣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客居上海時,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鍾彙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後又結集《李廬詩鍾》。出家前夕,他將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其中就有《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餘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