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鄉宴(下)(1 / 3)

蒸鰣魚做法不算驚豔,在江南比較常見,但提線去鱗這一招席間眾人均聞所未聞,都瞠目看著蒖蒖箸下銀龍飛旋,一時鴉雀無聲,須臾才有人擊節稱妙,道:“由這串鱗甲看來,適珍樓的女弟子不但刀工精妙,女紅也是一絕。”

蒖蒖默然側首,與侍立在堂中一隅的鳳仙相視一笑。

此前決定將鰣魚列入宴席中時,蒖蒖曾與師姐們討論是原樣保留鱗甲清蒸,還是先成片地剔除鱗甲,蒸時再覆蓋在魚身上,如此既可令魚鱗脂肪仍舊融入魚中,又方便食客去鱗。

除了鳳仙之外的五位師姐各陳利弊,有人說最好按原樣保留原汁原味,有人說鄉宴席間都是斯文人,預先去鱗更符合他們的習慣。爭執許久仍沒個結果,最後一直沉默的鳳仙注視著案上鰣魚徐徐開口:“我想到一個法子,或許更好……”

這個別致的去鱗方式為鰣魚增色不少,當然魚本身也是鮮嫩肥美,蒸得十分入味,貢生們頻頻動箸,吃得不亦樂乎,其間隻有一人略微抱怨:“魚是好魚,隻是刺太多了。”

鰣魚確實全身皆有細刺,遍布各處,每吃一塊都須先將刺挑出。

蒖蒖聞說後對那人道:“鰣魚雖有刺,但大多細軟過蝦須,就算誤食,也不至於刺傷咽喉。世事無完美,此魚味已極美,若再無刺,隻怕會貴過黃金,又或者像河豚那樣身帶劇毒,讓你不得不提防。所以這點小小的不完美,還望諸君接納。就如一位美人,容顏如玉,就是愛發點小脾氣,有時候不免令人惱火,但是,美人雖然有些驕縱,但並不是壞人呀,看在她這麼美的份上,想想還是算了吧。”

聞者皆解頤,楊盛霖更是拊掌大笑,連聲道:“這個比喻好!”直到被列席的父親瞪了一眼才驚覺噤聲,但還是不時銜笑偷眼看蒖蒖。

與鰣魚一同佐這盞酒的還有一道茭白鮓,是切片焯過的鮮茭白,以細蔥絲、蒔蘿、茴香、花椒、紅曲和鹽拌勻,醃過片刻即可食。鰣魚有脂香,近似肉味,吃過再嚐這茭白鮓更覺爽口。兩道菜都給食客留下良好印象,便有人問:“如此美味,是否也有與之相關的名人典故?”

此前蒖蒖並未刻意搜尋相關典故,這時卻也不慌不忙,從容答道:“有。不過諸位才高八鬥,遍覽群書,一定也知道。如果你們想起來了,不妨先說,看看與我所知的是否一樣。”

眾貢生狀甚雀躍,爭相發言。有人說:“漢代名士嚴子陵垂釣於富春江畔,感歎鰣魚鮮肥,並以此為由拒絕了光武帝的入仕之召。”

有人說:“東坡居士也愛鰣魚。鰣魚愛惜自己的鱗片,若被人或網觸及身體,便不再掙紮,以免損傷魚鱗。東坡居士便稱它‘惜鱗魚’,曾為它作詩:‘芽薑紫醋灸銀魚,雪碗擎來二尺餘。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

又有人補充:“王介甫王相公也作詩提到過鰣魚:‘鰣魚出網蔽洲渚,荻筍肥甘勝牛乳。’”

另有人提醒同窗:“別忘了茭白!茭白就是菰菜呀,晉人張翰借口秋風起,懷念家鄉的菰菜、蓴羹、鱸魚鱠而要辭官還鄉……”他動情地指著麵前的茭白鮓,“讓他要還鄉的就是這個茭白呀!”

滿堂大笑。

這場鄉宴本來因為是官員宴請,貢生們不免感到拘束,起初個個正襟危坐,唯恐言談舉止有失端雅,不想進行至此竟然有了說笑的興致,大家繼續討論典故,笑語不斷,歡聲此起彼伏。

蒖蒖含笑聆聽貢生說典故,待堂中聲浪稍歇,才又啟口:“所以,隻要是美食,便不愁沒有愛它的名人留下典故詩詞為它添彩。我們品嚐食物,用的是舌頭,是心,而不是耳朵。食物味美,自然會有人為它吟詩作賦,流傳千古。如果我們一定要聽到典故詩詞才覺得食物好吃,那豈不是把判斷味道的權利分給耳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