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張機(1 / 2)

馮婧此後向哥哥表達了次日重返集芳園的請求,馮鈞雖然很為難,但太子與馮婧對答的情景他也看在眼裏,心裏明白太子對妹妹頗有好感,抱著促成良緣的一線希望,他上下打點,讓馮婧翌日如約出現在集芳園。

午後,趙皙與她相逢在園中湖畔。

“五十三。”他說出了昨天沒立即算出的答案。馮婧頷首說結果正確,趙皙又求教於她:“這個答案是我用七的倍數一步步推算而得,姑娘可有更好的算法?可否指點一二?”

馮婧答應,隨即接受他邀請,入湖畔的清勝閣與他講解。

清勝閣是作書齋所用,其中文房用具一應俱全,馮婧便提筆細說解題方法,趙皙認真聽過,又提出一些算學問題請她解答。兩人討論了許久,馮婧才驚覺:“東宮中太傅、講讀甚多,殿下縱有疑問,很容易找到高人解答,奴此舉豈非班門弄斧?”

趙皙道:“國朝貢舉不考算學,學子多不重視,我素日對算學也不免有幾分懈怠,跟著東宮師傅們學的隻是詩賦經義。昨日見流杯渠之事,才意識到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算學處處與民眾生計息息相關,與詩賦經義相提並論也不為過。所以,我願意學好它,而你的講解深入淺出,我很愛聽。”

馮婧隨後問起他和琴吟唱的詩歌,他耐心解釋:“那是漢武帝劉徹所作的《秋風辭》,即景起興,由詠景而懷人,後麵還有幾句感慨之詞,因為語意悲涼,不符昨日氛圍,我沒唱出來。若你有興趣,我可以講給你聽。”

馮婧自然是有興趣聽的。他們由此形成了二人之間獨特的相處方式,馮婧講算學,趙皙講詩詞歌賦,兩人都聽得興致勃勃,起初因身份和陌生感導致的拘謹也漸漸消失,對談間時常笑語不斷。

這種約會因此延續下去。趙皙每隔兩三日總會在午後來集芳園看書,馮婧也在哥哥的安排下與他在清勝閣中相見。每次馮婧都還是穿著內人的衣裳,太子問起她名字,她遲疑後回答姓孟名婧,“孟”是她外祖母的姓氏。她想過要如實將身世告訴趙皙,然而在聽家人說官家想冊立酈貴妃為後,遭到太子的反對後退卻了。

太子那麼敵視酈貴妃,如果得知自己真實身份,會立即拂袖而去吧……她黯然想。也不是沒考慮過一味隱瞞將來可能會遭致他更深的反感,但她還是希望目前這樣甜蜜的學習生涯能盡可能長一點。待他多了解自己一些,事情會否有轉機?

相熟之後,他們的學習方式有了變化,加入了懲罰環節。兩人約定馮婧出題給趙皙算,趙皙出詩文讓馮婧答出處,若算不出或答不出,便要受罰。桌上那把原本用於測量的尺子便成了他們用來打對方手心的工具。

一日,馮婧讓趙皙做一道題:“有一位工匠接了給錦胭廊的欄杆長窗刷朱漆的任務,他第一天刷了五楹,但是以後每天都偷懶,每一天都比前一天要少刷一些,每天少刷的長度是一樣的。他一共刷了三十天,到最後一天,他隻刷了一楹。問,他這三十天一共刷了多少楹?”

“楹”是指兩柱間的距離。

趙皙聞言笑道:“如此偷懶的工匠留他何用?第二天就別讓他再來了,還算什麼。”

馮婧正色道:“這是假設。但是有時營造屋宇樓舍,也可能遇到工匠因故減工的情況,或需用這樣的計算方法也未可知。”

趙皙沉吟:“錦胭廊……”略算了算,問,“是一百八十楹麼?”

“那工匠最多時一天才刷五楹,就算不減工,三十天也隻能刷一百五十楹,哪來的一百八十?”馮婧讓他先伸出手來讓自己打了,才提筆算給他看,“這樣的題,你先以首尾數相加,得數取一半,再乘以天數就行了……所以,結果是九十楹。”

看他似乎明白了,馮婧又在紙上寫了一題,推給他:“今有葭生於池中,出水三尺,去岸一丈,引葭趨岸不及一尺。問葭長及水深各幾何。”

“這好像更難了……”趙皙看了笑而擺首,“不行,題目難了我們的懲罰方式也得改,難度須提高,否則每次都會被你輕易打到。”

馮婧問:“殿下準備如何改?”

趙皙道:“下次勝者打負者不可用手足、尺子或任何器物,不能用這些直接接觸對方,拋擲器物去打也不行。”

馮婧也無異議,垂目想了想,爽快地答應:“就按殿下說的改……殿下快做題。”

趙皙用繩尺在紙上作圖計算,稍後給馮婧看,她立即判斷:“錯了。”

趙皙擱筆,朝椅背一靠,好整以暇地含笑對馮婧道:“好,姑娘可以罰我了。”

馮婧也應之一笑,立即起身出門,少頃回來,手裏多了一支竹筒狀物事,竹筒中間插有一尾部長長地露於外的木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