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禦膳(1 / 2)

皇帝早膳是五更之前在福寧殿進,菜式較為簡單,而隆重的正餐分別在巳時和酉時進,就餐是在嘉明殿。

嘉明殿在皇城東廊門樓對麵,東廊門樓下即是殿中省六尚局及禦廚。每遇進膳,門樓上會立有一名內侍,拖長著聲音報著一道道菜名,這稱為“撥食”。隨著撥食聲,一列著紫衣、頭裹卷腳襆頭,被稱為“院子家”的禦廚侍者右手托一黃繡龍盒衣籠罩的食盒,左手攜一條紅羅繡手巾入至殿中。待呈上十餘盒後,另外十餘名侍者又會各自托著金瓜狀食盒入內。食盒送到殿中,一道道地繼續經殿中內侍及尚食局內人之手傳至皇帝桌前,內人取出菜肴,先盛出少許,由裴尚食或蒖蒖先嚐,她們若感到味道有何不妥,或食用後身體不適,菜肴都會立即被撤換,未覺有異,才請皇帝進食。

裴尚食說自己年紀大了,禦醫提醒,很多食物不宜入口,經皇帝批準,大部分禦膳讓蒖蒖先嚐。蒖蒖很樂意做這項工作,第一餐品嚐了二十餘道佳肴,雖每道量很少,全程吃下來也堪稱大快朵頤,十分饜足。一頓下來隻覺這掌膳之職非常輕鬆,拿著俸祿吃皇帝的禦膳,自己還不用動手做,簡直是天下第一便宜事,暗地裏禁不住竊笑幾番。

然而這喜悅未延續很久。第一天巳時膳後,裴尚食問蒖蒖:“今天的禦膳,你感覺哪些味道最佳?”

蒖蒖笑道:“酒煎羊、青蝦辣羹和蓮花鴨簽都不錯。”

“好,你現在去尚食局廚房,把這三道菜做出來。”裴尚食命令道。

“啊?”蒖蒖愕然問,“有食譜讓我照著做麼?”

“沒有。”

“能請人教我麼?”

“不能。你做好後請尚食局女官或禦廚的膳工們品嚐,他們或許會給你一些意見。”

“可是每道菜我隻搛了一箸……”

“就按這一箸讓你感覺到的味道做。”

蒖蒖很快感受到了入宮以來的最大壓力。僅僅憑寥寥一箸給自己留下的印象要複原出一道菜,全程沒有任何幫助,配料和程序全靠自己盲猜。第一次的嚐試結果一塌糊塗,做出來的味道完全不是自己嚐到的,而請女官和禦廚們品嚐,得到的意見也五花八門,不知道誰說的有理。

從此蒖蒖對每次品菜都嚴陣以待,每一塊食物入口,隨著舌頭的品鑒,亦在心裏默默辨別其中包含什麼佐料,是用何種烹飪方式做的。進膳後回到廚房,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幾道做出來,再四處找人提意見。

漸漸地她發現這請人提意見裏也有門道:有人吃過這些菜,會給出中肯的意見;有人沒吃過,卻會胡亂把自己的猜想當配方告訴蒖蒖;還有人明知真的做法,卻不肯如實相告,或緘口不言,或故意指出錯誤的方向,尤其是禦廚裏的膳工,慣常這樣行事。於是怎樣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讓他們樂於協作,也成了蒖蒖要鑽研的難題。

“尚食局和禦廚,本應相輔相成,但實際上卻相互忌憚。”後來裴尚食告訴蒖蒖,“膳工們技藝越高,越看不起尚食局女官,認為我們不過是坐享其成,還不時挑三揀四,詆毀他們。所以,我們要勤練廚藝,技藝不能遜於他們,在製訂官家食單,或批評禦廚菜肴時,若他們質疑,也能從容說出子醜寅卯。”

不久後蒖蒖便直麵了來自禦廚的敵意。

皇帝每日食單一向是裴尚食製訂,某日裴尚食身體不適,告假兩天,便囑咐蒖蒖根據自己近日所擬的食單來定明日菜式。宮城北邊和寧門外紅杈子下有一處早市,各種魚肉蔬果,應有盡有,宮中嬪禦內人常請內侍們去買了來嚐鮮。蒖蒖見某位尚食局內人買的豬肉頗新鮮,忽然想起禦膳裏的紅肉幾乎都是羊肉,極少見牛肉,豬肉更是完全不見蹤跡,遂動了念頭,在食單裏加入一道東坡肉。

食單送至禦膳所,很快禦廚裏膳工之首,人稱“李食首”的李大鴻便怒氣衝衝地來尚食局找蒖蒖了。

將食單往蒖蒖麵前桌上一拍,李大鴻高聲道:“禦廚不登彘肉,吳掌膳不知道麼?”

蒖蒖鎮定自若:“以往沒有,難道不能增加麼?禦膳的種類,難道隻能因循守舊,隻用那幾種?”

“這是祖宗家法的一部分,國朝皇帝從來不吃豬肉,豈能說改就改!”李大鴻怒道,繼續斥責蒖蒖,說她一點規矩都不懂,不知怎麼當上掌膳的。

喧嘩聲傳至尚在嘉明殿飲茶的皇帝耳中,便把二人召來,問爭執緣由。蒖蒖把起因說了,又解釋道:“羊肉雖好,但每日進食,也易上火。而豬肉性平味甘,能潤腸胃,補腎氣,解熱毒,與羊肉交替進食,很利於補虛潤燥。而且民間因宮中貴人推崇羊肉,導致羊肉價格過於虛高,若官家嚐試食用豬肉,百姓聞知,或可多加效仿,從而稍抑羊肉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