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幼窈一臉崇拜:“您好厲害呀!”
真正的道醫,包含了湯藥、丹道、相術、天象、風水、命理等幾十上百種。
而道醫奉行的卻是博學、審慎、明辨、篤行,與民間那些一知而半解,從而盲目迷信,是完全背道而馳。
孫伯苦心鑽研藥王留下的傳承上,並沒有把太多精力,用於治病救人。
有人認為,孫伯空學了一身醫術,卻不思救人,有違醫者之道。
孫伯卻語重心長道:“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總要有人鑽研傳承,如今已經是一代不如一代,若傳承落沒了,好的東西失傳,後人再提這些,難免會將他們視為糟粕,世人都認為,好的東西才值得傳承,道醫斷了傳承,是否就代表老祖宗的東西,不是好的?可它分明是好的。”
孫伯清了一下嗓子,睨了虞幼窈一眼:“我在襄平城辦了藥學堂,每三日授課一個時辰,隻要對醫藥感興趣,任何都可以來聽課,聽課之人,隻需每次親自上山,采一株草藥作為束修,你以後有事,就去藥學堂尋我。”
虞幼窈一聽就明白了:“您老可是要挑選傳人了?”
這樣廣撒網,肯定有不少人會來聽課,但時間長了,真正能堅持下來,並且能學到東西的人,就是真正對醫藥感興趣,並且心誌堅毅,又有天賦的好學生。
甭管能不能將孫伯所學一一學成,哪怕能傳承一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學醫早期是需要背湯歌、辯藥、識藥性,便是不識字,也可以學的。
而不識字的學生,也有機會接觸到認字。
目前《藥典》記載有藥效的藥材,有二三千多種,隻需要記住每一種藥材的名字,多用些心,在上課的時候臨摹,多讀,等《藥典》學完了,差不多該認的字,也就認全了。
提起這個,孫伯臉色一耷,就沒好氣地瞪了她一眼:“早前讓你跟我一起學醫,你不肯學,要不然我老人家,也不至於這麼大年紀,還要在外頭拋頭露麵,辛辛苦苦地挑傳人,哼!”
且看她學習香藥,不光能複原失傳的殘方,還能在一種香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創新,創造出全新的香方,香藥。
如麝藥香丸、膏油、天澤香丸這些香藥,有哪一樣比湯方丹藥差了?
香藥同源,調、治、養缺一不可,幾乎所有香料,在具備香性時,也具備藥性,香藥配伍,藥方的配伍一般,是需要龐大的藥理學習,和豐富道醫知識,活學活用來支撐。
這才是他看重虞幼窈的原因。
他天賦不如虞幼窈,鑽研前人牙慧,尚有不足。
虞幼窈卻能創新。
他現在挑傳人,也能挑到有天賦、有毅力、有心性的好學生,但如虞幼窈這般,能將道醫發揚光大之人,卻是難之又難。
心中難免遺憾,每次見到了,難免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虞幼窈一臉無辜,連忙端起茶杯,假裝自己在喝茶,仿佛沒聽清他的話。
就這德性,可把孫伯瞧得是一臉痛心疾首,偏又無可奈何:“我這輩子也就瞧中了兩個傳人,一個對醫術完全不感興趣,一個盡把心思折騰到了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