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2章(1 / 1)

帶的時候就想著,指不定可以挑個山頭,鬥篷放地上一鋪,兩人挨著肩膀,一起看星星,看月亮,雲舒雲卷,雲山霧罩,也是別有一番風光。

虞幼窈卻知道,武將身上的鬥篷除了禦寒、避髒外,在對敵之中,倘若受了傷,可以就“身”取材,直接用來包紮傷口,在打鬥過程中,鬥篷翻風,能混淆視聽,有一個詞兒叫“馬革裹屍”,而這裏頭的裹屍,就是用鬥篷來裹。

大多武將,但凡出門在外,身上總有一件鬥篷,或帶或穿,即便在朝堂之上。

這一身鬥篷,是身份的象征,同時也是一份沉重的背負,更是一種隨時都準備征戰,殺伐的象征。

武將隻有在家中,才會暫時脫下鬥篷。

這頂鬥篷,虞幼窈之前見過。

就在殷懷璽被賜封了武穆定北王後,朝廷賜了一套甲胄。

據說,這套甲胄大有來頭,是先帝登基之後,特地尋了全天下,技藝最精湛的能工巧匠,以天外隕鐵、精鐵、黃金、天蠶絲等,耗費了三年時間,打造而成,是仿照當年高祖皇帝,南征北戰時的甲胄樣子。

甲胄打造成功後,先帝親手捧著甲胄,攜群臣一起進太廟,拜了高祖皇帝,及大周朝曆代先皇帝。

當著群臣的麵,將甲胄裝進了寶匣裏,從此封匣不出。

這跟杯酒釋兵權是一個道理,群臣們也就知道了,先帝這是要寶甲裝匣,是在警示武將、勳貴。

自此之後,武將們寶劍裝匣。

而先帝重文輕武,仁治德下,大力發展農工商業,使四海歸心,大周朝的在先帝的治理之下,達到了巔峰。

聽說先帝時期,國庫充盈無比,大筆軍晌投於軍中,用於武器的鍛造,甲胄的製作等,大周朝的工業技術,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水平。

精良的武器裝備,也震懾了外敵。

諸如寧國公府、鎮國侯府這樣的老牌勳貴,也漸漸走向了落沒。

但自古以來,盛極必衰,先帝做夢也沒想到,他辛苦為大周朝,創下的大筆基業,甚至還因操勞過度早崩,卻被當今皇帝,一場禦駕北伐造沒了大半。

言歸正傳。

這套寶甲封匣之後,就一直供於太廟,直到朝廷封了殷懷璽武穆定北王,當今皇上突然想到,供於太廟的寶甲。

於是,效仿當年的先帝,攜群臣一起拜了太廟,告了先帝之靈,闡明如今大周局勢內憂外患,寶甲出匣以定天下。

遂,親手將寶匣取出,並當場賜名為“四海定蛟甲”,當著太廟列祖列宗的麵,將寶甲賜予了武穆定北王。

武穆定北王遂跪地,俯首稱臣,謝主隆恩,並表示:“祖有功,後有德,小子定不負列祖列宗的功德與基業。”

這一手恩威並濟,玩得實在順溜。

有人會覺得,“四海定蛟甲”有些耳熟,進而就能想到,早些年東寧王,進獻給當今皇帝的匕首,後取名為“四海蛟龍匕”,賜予周厲王。

多年前,這把匕首隨著周厲王的冤情,重新回到了皇帝手上,之後又隨著,周厲王平冤昭雪,又複賜予周厲王之子殷懷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