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4章(1 / 1)

先帝為什麼重文輕武?

表麵上看,針對的是武將,也是為了休養生息。

但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先帝真正打壓的是藩王,到了先帝後期,藩王的實力,已經大幅度削減,削藩在望。

隻可惜,先帝因惠妃娘娘之死,一直耿耿於懷,以致積勞成疾,在千秋鼎盛之年,就崩逝了。

當今皇上一場北伐,就葬送了先帝大半輩子的心血,重燃了藩王的野心。

而周厲王之死,進一步激化了藩王的反心。

虞幼窈突然想到,之前在殷懷璽書房看到的一幅,還不夠完善的草原地形圖,早在殷懷璽年少之際,就已經派探子深入草原,打探草原地形,至今已經有十年之久。

可見殷懷璽,早有北伐之心。

倘若周厲王不死,上陣父子兵,先平定北伐,到時候何愁藩治不平?!

隻能說,這一切都是天意。

而殷懷璽如今,也不過是順應天命,奪回屬於他們父子的一切,重新開創另一個太平盛世而已。

虞幼窈深吸了一口氣:“縱觀曆史,朝代更迭,僅三年時間,換了一個人間,也是十分少見。”

殷懷璽轉開了話題:“按國喪的一應禮製,太後娘娘停靈兩三年,也不鮮見,皇家有秘製的香料,能保持遺體幾十年不腐,皇上還未立儲,新皇沒有即位,壽延宮暫時空置,可以作為停靈的地方。”

若新皇登基,太後娘娘的鳳體,就要挪到了奉先殿。

虞幼窈心裏有底了,隻道:“既如此,我暫時也不用歸京奔赴國喪,一會兒寫一篇悼詞,送進京裏,聊表哀意。”

殷懷璽頷首:“理該如此。”

朝廷的討伐文書,也十分迅速:“逆臣梁賊,亂臣賊子爾。吾君受天命,統禦天下,弟友兄躬,以孝立身……”

後麵細數了皇上登基以來的一些仁德之舉,包括皇上在位時,尊太後、不納新、平水患,推國策,除民禍等,諸多功德。

雖然言過其實,但也不全是空穴來風。

而這些功績的背後,都有太後娘娘從中推動,聲討書是借了太後之德。

其後,朝廷站在道德、綱常的立場上,對梁王進行了譴責、評擊、批判:“食君俸祿,當憂天下蒼生,朝堂誓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今梁賊,以臣弑君,崩壞綱常禮儀……”

揚揚灑灑長篇大論,提了梁王不忠不義,不仁不信,不禮不智。

末尾處:“呼天下有誌之士,共討梁賊亂黨。各州府縣備,是用氣憤風雲,誌安社稷,旦除梁王暴亂,梁賊鏟平,使民皆得其所,複吾國大安,天下太平!”

大周朝烽煙四起,人人自危。

僅僅兩個月,梁王勢若破竹,一路打到了泉州,占據了東南沿海最繁華城池。

直到此時,朝臣們才回過神來,趕情這段時間,泉州的種種異常,非倭寇滋擾之禍,卻是梁王暗渡陳倉之故。

鎮國侯因宋世子,隱約察覺了泉州異常,早前在朝堂上,極力建議,要派監察史巡視東南沿海,卻遭了蘭妃一派的激烈反對。

鎮國侯苦於沒有證據,巡察一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