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子在南方作為綠肥,十分普遍,遼東這邊並不見有,主要還是地廣人稀,農業也不發達,沒人重視這一點。
虞幼窈也發現,南方主要種植的光葉苕子,比較喜歡濕潤環境,並不能在遼東一帶種植。
之後又在一本《北方地物誌》上發現,華北一帶有一種毛葉苕子耐寒,耐瘠性很強,適應性較廣,對土壤的要求不嚴,砂土、壤土、粘土都可以種植,且生命力旺盛、頑強,不與其他農作物爭營養,兼具改善土壤、肥養土地、保持水土、抑止雜草等優點。
虞幼窈寫信將這一發現告訴了殷懷璽,還在信中感慨道:“果然,人還是要多讀書,才能多長些見識。”
若是她一直對農書農事感興趣,也不會發現華北有一種毛葉苕子,可以在遼東種植?!
虞幼窈當即派人去華北一帶,收購毛葉苕子的種子。
毛葉苕子在華北一帶如野草一般,漫山遍野到處都是,種子的成本十分低廉,在當地衙門的幫助下,幾乎沒怎麼花錢,就收購了一大批。
於是,虞幼窈與州府衙門合作,要在北境全境推廣毛葉苕子,並給葉梟慈去信一封,在信中提及了毛葉苕子的種種好處:
“……秋收之後,田畝荒耕閑置時,間種毛葉苕子,可以耐寒越冬,作為綠肥,養護土地;”
“收獲的大量苕子鮮草,可用於畜牧,有了大量的鮮草,遼東一帶的畜牧,也可以大規模擴大;”
“大量的肉食、羊毛、鮮奶,甚至牧馬,不僅可以盡快改善遼東百姓們的生活,還能供給軍中作為軍需;”
“如此一來,就可以徹底解決遼東一帶物資乏的窘境,此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望葉大人三思。”
葉梟慈也是有見識的,總覺得自己身為一州父母官,竟不如韶懿長郡主一個女流有胸襟,頓時心情有點複雜,也有點羞愧。
他忍不住跟幕僚們感慨:“人生三大憾事,一憾海棠無香,二憾鰣魚多刺,三憾韶懿長郡主非男兒身。”
幕僚也是歎讚不止:“就這份濟世胸襟,焉知虞氏族,不出第二個“六朝第一相”?”
第二日一早,葉梟慈就張榜將毛葉苕子的好處一一例舉,並且表明衙門要與韶懿長郡主一起推廣毛葉苕子種植。
消息一經傳出,整個遼東都瘋了。
在閑置的田地上,灑上毛葉苕子的種子,不用管就能活,不僅可以食用,還能肥地,提高作物產量,養家裏的牲畜,何樂而不為?
秋收之後,遼東就掀起了一股種植毛葉苕子的熱潮。
效果也是十分喜人。
毛葉苕子是跨冬作物,長得快,到了第二年春季,遼東的畜牧業,明顯比年前增長了三成。
毛葉苕子比一般牧草更鮮嫩,無論是牛羊驢馬,都更喜歡吃毛葉苕子,吃毛葉苕子的牲畜,明顯長得更肥壯。
等到了秋收,大豆的產量比往前提高了三成,高梁、玉米、冬小麥、棉花等作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作物產量提高,也帶動了遼東一帶的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