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的草簾蓋在竹樓外頭,密密實實蓋上一層,冬日的寒風吹不進屋子,房裏頭自然就沒那麼冷了。
在鄉下人家,打草簾幾乎是人人必會的手藝。
畢竟不是誰家都蓋得起磚瓦房,土坯房的屋頂就是蓋的草簾,趕上雨季,泡水多了腐爛了,就得及時編織新的草簾上去換。
還有困難的人家,過冬買不起足夠的棉被墊褥,多鋪幾層草簾當墊子,總比直接睡在床板上暖和些。
打草簾用稻草最好,村裏人家一年種一熟的稻米,收回來的稻草正好派上用場。
種出來的稻米一般人家是不舍得拿來吃的,最多留一點解解饞,其他的便要賣去糧店裏,給家裏貼補家用。
劉雷雨蓋竹樓期間,靈田裏種的是竹林,每天都能采挖到不少的竹筍,吃不完的就全都曬成筍幹,留著慢慢吃。
等到新家蓋好之後,劉雷雨就將靈田裏的竹林全部砍伐幹淨,將靈田收拾空出來,改在靈田裏撒下了稻種。
一個晝夜的功夫,靈田裏的水稻就長成一片金黃,稻穗飽滿,到了收割的時候。
這部分活計隻能劉雷雨一個人幹,因為靈田中旁人進不來。
她割稻現在是一把好手了,隻見她彎腰站在靈田裏,左手抓住一束稻杆,右手抓著鐮刀輕輕一拉,一束稻杆就割了下來,順手放在一旁,泥土裏隻留下寸長的草根。
用的鐮刀就是殺狼的那一把,劉雷雨給安了個刀柄,用起來覺得格外順手。
割好的稻杆整齊的攏在一起,用草藤捆成一捆,接下來就要拿到外頭去脫粒。
山下的雙鋒村裏有曬穀場,那裏有全村公用的石頭滾子。
每年收割打場的季節,村裏人家割了稻杆,就運到曬穀場上,攤開來曬。
曬上個把時辰,還得給稻杆翻麵,一直到陽光曬幹了稻穗裏頭的水分,軋場的人家就把石頭滾子推過來。
石頭滾子是用整塊的大青石打磨成的,形狀像個放倒下的實心大桶,中間粗往兩頭略小一些,兩頭的端麵正中間各鑿出了一個滾眼,是用來裝滾架的。
滾架是個大木框,中間裝有兩根能轉動的木軸。
石頭滾子使用的時候,先要將滾架套在滾子上,木軸塞進滾眼裏,就能拉動滾架,拖著滾子轉動。
有牲口的人家,會把滾架套在牲口身上,讓牲口來拉滾子;沒牲口的人家用人力拉也行。
碾穀脫粒時,先把滾子拉到稻穗上麵,然後就拉著滾子一圈圈來回轉圈。
沉重的滾子一遍遍碾壓著飽滿的稻穗,直到稻穗被碾碎,稻粒掉落出來。
這時脫粒就算完成了一小半,石頭滾子可以被推到一旁。
接下來要輕輕抱走所有的稻草秸稈,拎起秸稈時,稻穗一頭朝下抖落幾下,把藏在秸稈裏的稻粒給抖出來。
剩下的稻粒、脫落的稻葉、秸稈碎屑等全部掃做堆,找個風口來揚。
揚米人側著風口站穩,將風向讓出來;然後用一個大簸箕,盛上一簸箕的待揚的稻粒,抬到肩頭擱穩了。揚米時一隻手扶住簸箕底,另一隻手托住簸箕口,將簸箕口往下鬆,同時手腕用上巧勁晃動,直到稻粒慢慢向下淌落下來。
風吹過淌落的稻粒,沉重的稻粒吹不走,落到地上堆成堆;輕飄飄的秸稈碎屑則被風吹跑了,落到揚米人的身後。
有時遇上風不夠大,或者揚米人的手法不夠老練,揚過一遍的稻粒裏頭還是混雜有雜物,那還需要再揚
第二回。
如此這般重複,一直到所有的稻粒都被分離出來,裝進筐子裏,這才算是收獲結束啦,可以搬回自家糧倉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