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3 / 3)

皇上和皇後也都在太後宮中,大家磕完頭坐下說話,聊了沒幾句話題就全轉到了汝王身上,都是問到王妃近況,幾位生過孩子的王妃少不了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對王爺一番勸誡,王爺虛心受教,怎麼看都是一派家族和睦和樂融融的景象。

中午明德皇帝賜下家宴,三杯酒下肚,明德皇帝下旨賜宴給太妃們,於是各王爺王妃領旨謝恩後被宮人們領到各自母妃宮中,宴席上所用菜品後麵緊隨送到。

享受了難得的天倫,王爺和皇子們在午飯後就陸續告辭各自回府。

汝王回到府裏先惦記著去看望王妃,麗娘向王爺報告過王妃今日情況後就領著丫頭們退到外麵聽候,留王妃和王爺在屋裏說話。

其實王妃的情況一直很不錯,害喜的症狀也比較輕,府裏的仆婦都說王妃好福氣,腹裏的孩子沒給娘親惹麻煩,將來生下來一定很乖。

冬去春來,汝王府上下都沉浸在即將添丁的喜悅中,汝王爺為了這即將到來的新生命也開始拚命賺錢。

已經完全了解汝王府日常情況的麗娘深深地知道汝王的把柄不好抓,她都來了幾個月了,哪怕一點雞毛蒜皮的情報都沒弄到手,整個王府就兩位主子,王爺又沒有其他的寵姬,王府內務說白了壓根沒有值錢的消息,隻有王府外務那才是重點,可外務上麵的事王妃知道得不多,因為真正重要的事王爺根本不跟王妃說。

麗娘發現掌握王府秘密的除了汝王其實就隻有大管家雲珪才清楚,畢竟這個雲珪是王爺的皇子伴讀出身,十幾年來始終陪伴身邊,是王爺最為信任的心腹。

麗娘很清楚,汝王和雲珪,哪個都不是好對付的,無論與哪一個示好都會立刻引起另一人的警惕,何況本來王爺就防自己防得要命,自己要是先露了紕漏,那就完蛋了。

左思右想之下,麗娘決定還是冒險從外務入手,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在汝王經營的生意上打主意,希望能從王妃那裏套到一點線索,哪怕是王爺高價進了好貨卻賣不出去的小道消息也行啊。

說到王爺做生意,麗娘知道這真是本朝開國以來第一遭,前朝諸多朝代都沒這樣的事,尋根究源上去,就是太祖爺定下的歲祿製度,存心逼得皇親們自食其力,不然那點歲祿根本不夠皇親們應有的排場。

因為原本照宮裏規矩,年滿十四歲的皇子不得再與母親住在一起,而要搬去皇宮外圍一處專為皇子們建造的別苑生活,一個皇子住一間獨立的院子,在那裏皇子們可以自由出入自由生活,甚至可與朝臣接觸共商國事以發展自己的勢力,而日常用度開銷都與在宮裏時一樣。

但當皇子年滿二十行過及冠禮或者二十歲前就成婚的,就會被賜予府邸開始獨立生活,那時享受的就是先祖定下來的歲祿製度,因此在開府建衙的喜悅過後,皇子們所要麵臨的就是如何讓府裏開源節流這樣一件大事,或者從政或者從商或者從文,總之就是要從事一切能給自己賺錢的行當。

麗娘記得,當年東宮之爭打得激烈的時候,她已經來到宮中接受姑姑們的調教,後宮不幹政,卻依然能聽到很多八卦消息,她知道汝王還是四皇子時,走的是聯姻政策,在二十歲前就娶了戶部尚書的女兒李明玉,也就是現在的汝王妃。

李大人是先皇派,一直保持中立,四皇子也是中立派,翁婿聯手後拉攏到不少左右搖擺的大臣,再加上六皇子與四皇子情同手足,他又拉來不少人的支持,中立派的隊伍越來越大,最終與大皇子派和三皇子派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直到東宮人選塵埃落定。

現在時過境遷,再回憶往事覺得輕鬆,可當時整個朝廷的氣氛那叫一個劍拔弩張,表麵上看是東宮之爭,可無論哪方的勝利必都將影響後宮的勢力布局,娘娘們都分成了好幾派,隻等一切喧囂沉寂。

三皇子勝出之後,皇後的勢力正式掌握整個後宮,支持大皇子派的那幾個妃嬪,隻除了五皇子的母妃依然穩如泰山之外,其他幾位一個個下場淒慘,她們所生的幾個孩子當中一個剛剛年過十歲的公主被嫁去外域,另外還有兩個年幼的皇子和公主都無聲無息地失了蹤影,這事直到現在後宮裏都無人敢提。

宮婢們都保持沉默,麗娘倒是覺得這根本不算什麼,後宮爭鬥都是這樣的,哪朝哪代的後宮都不是什麼幹淨之地,要不然後宮也不會成為恐怖故事的最佳發生地點。

在她看來圍繞整個東宮之爭中最蹊蹺的事還得算大皇子的失蹤案,這成了本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個謎團,到現在都無人能解,而且大皇子成了新皇登基後最不能提的一個人,誰提誰倒黴,比起後宮那點事,這才是真正的諱莫如深呢。

麗娘歎口氣,回轉了心思,大皇子是死是活又不是她的任務,想那麼多幹嘛,眼下最重要的是抓到汝王的把柄回去交差才是正事。

可是,她要怎樣才能混到王爺身邊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