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麗娘的伺候下換過衣服後,趁著等晚飯的間隙,汝王自行到後花園散步。
送王爺出了東配殿的門後,麗娘也做自己的事去了,她並不認為王爺是去後花園去取信。
這幾天她也有重新思考,在花園亭子裏放紙條的方法,就必然使得王爺要分別兩次去後花園取信和回信,秀娥取信及放信也肯定要兩次動作才行,上次秀娥才拿走信,就算隨後外出送信,對方不見得當時就有回信,秀娥很可能要再等下次出門的機會才能拿到對方的回信,所以王爺要拿到回信也得等下次。
可這樣一來,就會有時間差,萬一秀娥下次出府辦事的時候,對方沒有給她回信;而王府裏,為了不讓人起疑,汝王基本天天都去後花園走一趟,那麼誰知道他哪天回來的時候懷裏就揣著他的密信?
綜上所思,現在能確定的隻有一件事,就是為了每次都能順利的收信和送信,在王府外麵肯定還有一處聯絡點作為中間人,而且這地方一定就在王府附近,絕對不會太遠,大概就在秀娥出府的必經道路上。
那麼隻要知道秀娥每次出府後最先跟什麼人聯係,就能輕易掌握外麵的傳信人,順藤摸瓜之下,說不定自己就能立個大功了。
於是麗娘繼續若無其事的做著自己的工作,連著幾天,麗娘以巡院的理由最少在後殿出現一次,因為全府上下都已習慣她一日一巡,所以沒人對她起疑。
別人以為麗娘是盡職盡責,實則麗娘是懷著沒什麼把握的目的,去看看能不能截下一封瞅瞅是什麼內容也好。
雖說王府沒什麼機密,但誰知道是不是外麵的那個神秘人有什麼秘密要跟汝王說呢,故此才這麼絞盡腦汁送進來一個人。
一連幾日,後花園鴛鴦亭中都沒發現有紙條的跡象,秀娥在這期間出府過一次,但麗娘得到消息的時候已經晚了,沒能跟蹤上去,因此不能確定秀娥回來的時候是不是帶了信回來,汝王去散步時是不是已經把信取回來了。
畢竟她和汝王去後花園的時間並不一致,秀娥也很有可能為了信件的安全,而不會過早的把紙條塞進亭子欄杆的那道縫隙裏,畢竟對後殿的下人們來說,他們要進後花園是很平常的事。
如果秀娥真是這樣做的,麗娘知道,自己是沒機會截下紙條了,王爺將近回府之前,她必定是要在安福軒候著的,況且,誰知道汝王收到信後是不是第二天就會悄悄地把回信放過去。
因為對秀娥和汝王的行為都無法掌控,讓麗娘很是煩惱,盯汝王盯不住,盯秀娥的難度也很大,很難碰到兩人時間正好。
真是從來沒做過這樣的任務。
解決方案當然有,但麗娘不甘心把功勞拱手讓人,她想立功,她想晉升,現在機會已經在眼前,她一定要掌握一條重大線索再上報上封處置。
麗娘下了決心,放棄汝王,盯死秀娥。她賭的就是秀娥這條線肯定是長期經營,她有的是時間跟他們耗,一次兩次沒時間跟,三次四次總有機會。
麗娘決定放長線釣大魚,她不再急進,而是更加專注自己的本職工作。
每日巡府時,她先去後殿找總管和大丫頭香蘭聊天,從他們嘴裏得知今天後殿眾人的工作安排,秀娥的今日動向順便也就打聽到了。
如果秀娥今日要出府,那麼在她出門之前的時間裏,麗娘必定會在某個院落與總管聊天,等到時間差不多了就告辭走人,但其實她是從某段偏僻的圍牆處翻牆出府跟蹤秀娥去了。
但對目送她離開的那個總管來說,隻會以為麗娘是去別的院落巡視,而別的院落的人又隻會以為麗娘在哪裏跟人聊天或者是在去哪個院子的路上,而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她其實並不在府裏。
麗娘聰明的利用了眾人的心理給自己打掩護,得以暫時的離開王府一段時間。
因為是沒有油水的跑腿,連車夫都不願套車載秀娥,秀娥每次出府都是憑雙腿步行來回,而沒有武功的她,根本發現不了麗娘在後麵的跟蹤,於是麗娘終於得以發現秀娥的秘密聯絡處,隻是這跟蹤並不如想象般的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