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節(1 / 2)

鬆不免問道:“可東勝神洲妖族人族混居,這地方界難道妖族也可進嗎?”

腳夫搖頭道:“妖族自有妖族的去處。”

哎,可見這座看似融合很好的城市,不同族群間還是有分別的。

腳夫介紹說:“紫真宮驛站附近搭戲台子,定期有人演歌舞戲,郎君不妨去看看。”

唐宋時期景區文化發展得較為成熟,由於吳承恩是明代人,《西遊記》中許多內容都是唐宋合璧,分不大清楚的。

景區文化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成熟。首先,唐朝時出現了大量的小經濟中心,比如鹹陽、宜陽,作為交通運輸口,商品中轉站,雖比不上九省通衢的規模,也能輻射周邊城市了,吸納大量客商與雲遊天下的俠客文人了。

其次,唐朝是有旬假,也就是五一黃金周的呀!再加上唐太宗斥遠遊、主近遊,城市內的景點都修建得不錯,比如長安城內的曲江,再比如杭州的西子湖,杜甫就曾在《麗人行》中寫過“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由此證明,人家旅遊景點周圍還有人進行文藝表演呢!

紫真宮這也是如此,下峳峳後,高長鬆可勁“霍”了一聲,隻見這裏人聲鼎沸,街道上車如流水馬如龍,雖比不上上巳節的曲江畔,卻比古格鎮端午時日要熱鬧。

驛站旁的戲台子搭得氣派,絲竹齊聲,伴唱聲洪亮透耳,站遠處隻見身著戲服的丈夫娘子在台上咿咿啞啞念些什麼,不時配有妙曼的舞蹈,那舞蹈又不像是胡旋舞,也不像是典雅的宮廷樂舞,自帶一股生機勃勃的活力。

高長鬆來得遲,隻能在外圍看,他看得半半拉拉,驩頭跟烏雲就不同了,他們仨的坐次是這樣的:高長鬆最下,他肩膀上坐著驩頭,驩頭腦袋上頂著烏雲。

瘦弱的老父親頂起他重逾百斤的鵝子,這就是父愛的力量!

驩頭跟烏雲一覽眾山小,看得可開心了,高長鬆側耳傾聽咿咿呀呀的語調,演的正是當年修士勇闖紫真宮,殺了個七進七出的故事。

高長鬆這對有些獵奇,他們引得不少人側目,當事人倒是習慣了,等歌舞戲散場後牽著驩頭,該幹嘛幹嘛去了。

紫真宮這裏說熱鬧也熱鬧,可唐代人,肯定是沒有現在人玩得花樣多,他逛了幾圈,除了吃吃喝喝玩,也就些文人墨客感而有發,在這吹簫長嘯,哎,也不知人這麼多,他們怎麼吹得起來。

比較有意◇

假如高長鬆讀過《李娃傳》《霍小玉傳》《柳毅傳》等知名唐傳奇就會知道他以為的套路,在唐初期非常領先了。

眼下是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623年,流傳後世的經典唐傳奇,大多是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後創作的,吳承恩吳老先生在創作《西遊記》時,雖將唐代的科技與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學上卻沒怎麼提,因此唐初的市井文學還處於矇昧階段,這東勝神洲又受大唐文化輻射,比本土還落後,就更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