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明末福建往呂宋航路考(1 / 1)

作者:不食人頭高礦監

張燮撰的《東西洋考》中給出的針經如下:

太武山【用辰巽針七更,取彭湖嶼。】

彭湖嶼【是漳泉間一要害地也。多置逰兵防倭於此,用丙巳針五更,取虎頭山。】

虎頭山【用丙巳七更,取沙馬頭澚。】

沙馬頭澚【用辰巽針十五更,取筆架山。】

筆架山【逺望紅豆嶼,並浮甲山,進入為大港。】

大港【用辛酉針三更,取哪哦山。】

哪哦山【再過為白土山,用辛酉針十更,取宻雁。】

密雁港【南是淡水港,水下一灣,有小港,是米呂蕚下一老古灣,是磨力目,再過山頭,為岸塘。】

又從密雁港【襆頭門、用丙午單午十更,取六藐山。】

六藐山【下有四嶼,用單已針五更,取郎梅嶼。】

郎梅嶼【單午四更,取麻裏荖嶼。】

麻裏荖嶼【用丁午五更,取蘇安山、及玳瑁港。】

玳瑁港【東是傍佳施欄,用壬子針四更、及癸醜五更,取表山】

表山【山甚髙,為濤門之望,故名。用丙午及單午五更,取裏銀中邦。】

裏銀中邦【丙巳五更,取頭巾礁。】

頭巾礁【用單午五更,收呂宋國。】

呂宋國【國初貢路,由福建入,用丙巳及乙辰針十更,取沙塘淺開,是貓裏務。】

《兩種海道針經》中也記錄類似的針路:

“太武開船,辰巽七更取彭湖山。巳丙五更見虎仔山,單丙及巳丙六更沙馬歧頭。單丙二十更取筆架山,輿大港口和相對及紅荳嶼,丙午七更取射崑美山。丙午及單巳十更取月投門。單丙三更、坤未三更取麻裏荖表山,平長,遇夜不可貪睡,可防。丙午.及單午五更裏銀大山,二港相連開勢沙表在洋中可防。表尾記之極仔細。巳丙五更取頭巾礁,單午五更取呂宋口,雞嶼內外俱可行船,無沉礁有流水。其船可從東北山邊入港為妙。”

閱讀針經,首先要能清楚倆個概念:

第一,何為針,大家知道古代航海要靠羅盤,明朝人又把羅盤的表麵三百六十度分成二十四等分,十五度為一向,分別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和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天幹〈不用戊、己〉以及八卦中的幹、艮、坤、巽四卦來標示。其中以子午來指南北。每一向即正針,也稱單針、丹針,也就是上麵的針經中的單午、單丙之類的表述。

兩正針夾縫之間也是一向,叫縫針,它以兩正針來命名,如辰巽針,丙午等。因此羅盤實際上有四十八個方位,針經就是以此來明確兩處的航向。上述倆書中從沙馬歧頭到筆架山,一個用了二十更,一個用十五更,就是因為他們的航向不同。

第二,何為更,航海的更是一個時間單位,更是一個裏程單位。一人立在船頭持一木塊,把木塊拋出水麵,然後同時人向船尾跑,如果人和木塊同時到達船尾,那麼這就是標準船速。

針經中所謂的多少更,實際就是以標準船速在一更行駛的距離。凡船行六十裏為一更,也可以當做六十裏來計。

那麼明末的大概航路就是這樣的

從浯嶼太武山(今日金門)出發,以辰巽針(127.5°)行至澎湖,接著以丙巳針(157.5°)至虎頭山,然後以辰巽針航行至沙馬頭澳(又稱沙馬歧頭,今台灣貓鼻頭),再來是以丙巳針至筆架山(今菲律賓巴布延群島中的卡拉揚島,CalayanIsland),筆架山正好與呂宋島北部的重要港口大港(今呂宋島北部阿帕裏,Aprri)相對,順勢進入大港後,船隻便可以循著呂宋島西海岸,依哪哦山(拉瓦格,Laoag)、密雁(Vigan)、六藐山、郎梅嶼、麻裏;荖嶼(博利瑙,Balinao)、頭巾礁(在今呂宋島三描禮士省南端)向南方航行,順勢進入呂宋(今馬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