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縣丞 (王時和)(1 / 3)

萬曆三十一年三月。

已是初春時分,天氣還是有些微寒。海澄縣縣丞王時和剛剛跨入縣衙儀門,大門口的衙役便迎上前道:“二爺您可回來了,大老爺侯您幾天了,今兒一早吩咐小的們一見到爺您,就告訴您讓您去內堂見他”。

王時和隨口應了聲,也不敢耽擱自己繞過了大堂徑直奔內堂而去。進了內堂小院,一抬眼就看到知縣龍國祿在堂上焦躁的來回踱步。王時和見狀,整了整官服,清了清嗓子朗聲道:“時和來遲,讓府尊久候,罪過,罪過”。

龍國祿聞聲轉過身來,見到院子內的王時和,喜出望外,三步並成兩步迎出堂外。他一把攥住了王時和的袖子,急切的說:“王府讚,你可回來了。一路車馬勞頓,辛苦了。快,外麵風寒,咱們進屋說話”。

兩人進屋落座。王時和明白龍縣令等著聽音訊,不等他開口發問,搶先說道:“府尊此次大可放下心來,高公公回去後,確實有心上奏彈劾府尊。虧得韓知府①三次登門勸誡,硬給勸了下來。韓公對高公公說,摘了海澄縣令的烏紗是件小事,但要因此鬧得漳州民變那可就便是大事。現在正是在要撤礦稅監的風口浪尖,去年萬歲爺連撤監的諭旨本都已經發給了沈相了,後來因為變卦才給硬收回來。這當口若鬧出民變的事出來,不但八閩上上下下不好擔當,就是高公公您在萬歲爺的麵前也掛不住啊。韓公的這番話還真把高公公給唬住,高公公生了幾天悶氣,也就權當是吃了個啞巴虧,就這樣作罷了”。說著王時和從袖中抽出一封信來,雙手遞給龍知縣,“韓公讓我帶封信給你,前後情形信中說得清楚”。

龍國祿慌忙接過信,拆開仔細看了兩遍,才捋須一笑:“此番多虧了韓公從中周旋。不怕王府讚笑話,當初惹下這等事來,這幾個月我是寢食難安啊。”

“府尊當初一人生扛高公公,儒林上下那個不交口稱讚府尊你是硬頸縣令。”

龍國祿聽到這話略感得意,卻擺了擺手:“哎,自家事自家知。當初氣盛,拚得這七品烏紗不要,也要留得個清名。可這七品烏紗終究是數十年寒窗苦讀換回來的。要這麼就丟了還是有點不甘心啊。”

說罷龍國祿端起茶杯,呡了口茶,又道:“韓公信中還提到,此番招你和於一成去漳州府,主要商議聖命。到底是何事?對了,一成此番隨你同去漳州府,怎麼不見他一起回來。”

王時和躬了躬身答道:“於校尉他韓知府另有差遣,暫留在漳州,過些日子方能回來。聖命一事在下正要回稟府尊。府尊可還記得去年邸報上曾載過一件事,說的是一個呂宋回來的木匠竟妄言說在呂宋有一座山,名叫機易山,山上有樹可產金銀豆,一年可以收金十萬,銀三十萬?”

龍國祿點了點頭,“確有此事,我還記得,當時還對你說這個叫張嶷的木匠隻怕不會是胡說八道這麼簡單,其中定有隱情,隻是此等關節不是你我這等芝麻大的小官能揣測的。怎麼這件事,和韓知府信中所說的聖命有關嗎?”

“不錯,此番我和於校尉被韓知府急招正因此事。萬歲爺已經發下話來,令撫院老爺和高公公差人查探機易山一事。撫院老爺又把這事丟給韓知府。韓知府思來想去決定派我和於校尉親往呂宋一趟,已經上報道院兩位老爺。再過個把月,批文下來後,我倆就得出發。”

龍國祿一怔,半響才道:“既然如此,出去走一圈也好。隻是海上風險莫測,你身體一向單薄,家裏又妻弱子幼,自己要保重啊。有啥需要,盡管開口。”

龍國祿和王時和是一先一後來海澄任職,他倆一個是萬曆二十三的乙末科進士,一個是國子監的老監生,一個是廣西人,一個是廣東人,歲數相差不大,性格又有點相近。共事雖不長,但交情卻不淺。王時和見龍國祿這般關切自己,心中一暖,說道:“時和有勞府尊費心了,倒是真有一事相求,能否準可,還請府尊掂量。”

“但說無妨,隻要我龍某能做主的,照準不誤”。

“此次出訪呂乃蠻夷之地,言語不通,定需通事相隨。漳州府內倒有幾個通事,還是萬曆八年撤福建市舶司時剪裁下來的。此刻個個年事都已高,怕經不住風浪顛簸。我記得在去漳州之前,於校尉曾押送過一個無籍之人。據說是海外歸來之士,我想若此人通呂宋蠻語,不妨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