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誰主沉浮 第三十七章 邊塞鏖戰(5)(1 / 3)

“咚、咚、咚、咚、嗵……咚、咚、咚、咚、嗵”

偌大的戰場隻有戰鼓轟鳴,反而顯得格外寂靜,一隊隊士兵從小丘後的營盤中次序而出,灰衣火銃手,綠色的牌刀手,黑色的弓箭手,藍色的據馬槍兵。百戶、總旗發出各種各樣的信號,指揮手下按照野戰操典錯落有致地,在距離關城一裏半的地方集結成陣。

第一排兩千火銃手分成三列,之後是八百名裝填輔兵;第二排是三千名據馬槍手;第三排是兩千牌刀手;最後一排是四千弓箭手。東寧衛在大陣右側,廣寧後衛在左側集結成陣,他們的任務是擔任預備隊準備最後的攻城,廣寧左衛的騎兵在丘陵之後成為總預備隊。

斥候在西翼十裏之外展開一道搜索幕,警戒著戰場西部;東邊兩裏的地方就是大海,關前一片依山傍海的平原,正是廝殺的好地方。

大軍最後一個出場的,是當世最強大的武器——滑膛加農炮,五十門大炮一字排開對著城門的方向。如今定遼右衛炮營的弩床,全部換裝滑膛炮,現在的火炮被朱植定名為“子龍貳”型,焦子龍主持了遼東火器的研發工作,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是一種榮耀。

“子龍貳”型火炮,炮身依然是銅胎鐵心,膛壓比以往高,直射殺傷距離到達兩裏半,也就是一千二百米,比過去直射殺傷距離千步提高了五成,但重量隻比過去的重了五十斤。這款火炮由水師提出設計要求,當然優先裝備水師,定遼右衛是第一個裝備該型炮的陸軍單位。

軍陣排好,一名炮兵測距總旗出列高聲命令:“測距兵,二百步,報上讀數。”幾名測距兵小跑出列,彎弓搭箭向平地兩邊各射出三支帶著紅旗的羽箭,準確地落在相近的地方,跟著是此起彼伏的報告:“二百步,三刻標距。左測風三度。”

“測距兵,一百五十步,報上讀數。”“一百五十步,二刻七分標距。左測風三度。”

“測距兵,一百步,報上讀數。”“五十步,二刻標距。左測風三度。”三組帶著紅旗的箭羽釘在戰場上不同的距離上,弓箭手會機械地根據標尺射出彈幕攔截。測距總旗傳令兵緊張地將剛才報上來的讀數一一記錄。分派手下將讀數通知火銃手、弓箭手和炮兵。

完成測距,一名總旗飛馬出列,手擎白旗催馬小步跑向城關,當他跑到離城關二百步的地方,“嗖”一支羽箭從城上射下,插在麵前兀自搖晃。意思明確要說什麼就在這裏。

總旗喊道:“下官奉遼東都指揮僉事王琙命令,告籲山海關兵將,昨夜偷襲大營士兵二百零二名盡數沒於營中,遺體送上,請關上派人收殮。”說罷挽馬離開。身後大陣中幾百名輔兵將士兵遺體用草席包裹送上前來本來想用棺材,可是一時間去哪裏找那麼多棺材,手下人沒轍隻能拿草席湊數。

二百具屍體整齊地排列在城門之前,在古代戰爭史將對方士兵的屍首交還也不是第一次,可那都是講究禮儀的年代,距今已經足夠久遠。

城上的燕軍顯然無法承受這樣的禮儀,他們詫異地看著城門前的同胞,這是什麼意思,示威嗎?總之沒有人敢開門出去接納,萬一遼東軍趁亂衝門怎麼辦。

趙彝滿腹疑惑地看著下麵的屍首,內心一陣發冷,如果對方把劫營者的頭割下來舉到寨門上,說不定還會引起關上兵將的氣憤,現在這樣對軍心士氣的摧毀有多大?他瞄了身邊的兵將一眼,他們竊竊地看著他,似乎遼東軍把難題擺在趙彝麵前,人給你送回來了,敢不敢出城接。

小山坡上,小馬王泛起一絲冷笑,出不出城?說實話,他從來沒想過會趁著對手出城接收屍體采取什麼行動。如果出城,他們必須在關下列陣迎戰,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在野戰中消耗對方總比攻城劃算。

過了片刻,城上鼓聲雷動,沉重的關門緩緩打開,兩排舉著巨盾的士兵,擠出城門,在門外排成兩列,護住城門,隊列突然向兩邊一分,一彪騎兵迅猛殺出,在關前排成四列,人數大約一個千戶。

難道就憑這點人就想衝陣嗎?小馬王傳下命令各部壓住陣腳,不許出擊,他倒要看看燕軍是不是真的那麼不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