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三十五章 最大一塊飛地(1 / 3)

不管怎麼說,美國不是日本、也不是英國,而是一個國土麵積超過900萬平方千米、人口數量接近8億、擁有數千萬軍事人員的世界大國。

占領美國,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怕美國當局已經下令投降。

對此,共和國當局與共和國軍隊早有預料。

美國當局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後,共和國最高同水安瓿就向前線部隊下達了停火令,要求陸軍與陸戰隊為占領美國、控製美軍設施、解除美軍武裝做好準備,海軍與天軍則提供協助。當時,共和國陸戰隊已經包圍了費城,因此將占領費城,收繳費城守軍武器裝備當成了第一件大事。結果是,繳械行動很快就變成了一場戰鬥。因為有很多美軍不願意放下武器,部分美軍指揮官甚至以沒有收到投降命令而拒絕投降,在收繳美軍武器的時候,發生了多次小規模衝突,導致共和國陸戰隊大批官兵傷亡。第二天,也就是9月30日,共和國陸戰隊不得不放棄收繳美軍武器裝備的行動,宣布在10月1日之前,如果美軍拒絕投降,將發起致命打擊。事實上,10月1日0點過5分,共和國陸戰隊就兌現了諾言,用最為猛烈的炮火將盤踞在特拉華河東岸帕爾邁拉區的美軍送上了天堂。炮擊一直持續到天亮,共和國陸戰隊再次向其他城區裏的美軍下達了最後通牒,即美軍繼續繳械投降的話,共和國陸戰隊將以每天摧毀一片城區的速度,直到將整個費城變成廢墟!毫無疑問,美軍沒有抵抗的資本,別說被困在城區裏的軍隊,因為美國當局宣布投降,共和國陸戰隊沒有在炮擊之前疏散城區內的市民,所以當時費城城區內至少還有400萬市民。炮擊奪走的不僅僅是美國軍人的生命,還有平民的生命。在巨大的壓力下,10月1日上午,費城守軍司令宣布投降,並且命令盤踞在城區內的美軍前往共和國陸戰隊指定地點繳械投降。雖然在此之後,仍然有部分美軍負隅頑抗,直到10月4日,共和國陸戰隊才占領整個費城,殲滅零星抵抗的“匪軍”,但是大規模抵抗在10月1日中午之前就結束了。

費城的戰鬥表明,在沒有嚐到鮮血的滋味之前,仍然有不少美軍對勝利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

受此影響,美國代表前往共和國新都就投降儀式進行磋商的時候,共和國當局沒有命令駐紮在美國本土的陸軍與陸戰隊擴大占領區,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基礎保障工作上,即將原本計劃運送的彈藥物資換成糧食藥品,向前線增派更多的占領軍,並且要求承諾與共和國一同承擔占領任務的盟國出兵。

當然,共和國當局沒有忘記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即出兵占領阿拉斯加。

10月3日,戰術空運力量得到緩解之後,共和國陸軍2個戰鬥單位的6萬餘名官兵在近2000架垂直起降運輸機的支持下,分成十多支部隊,分別從數個方向進軍阿拉斯加,在短短數個小時之內,控製了這塊被冰雪覆蓋的大地上的數十座美軍基地,解除了數十萬美軍的武裝。到當天傍晚,這塊當年以600萬美元從沙俄手裏買來的土地就落入共和國手中,成為美國50個州中,除東北地區的新罕布什爾州、佛蒙特州、馬薩諸塞州、康涅狄格州、羅得島州與新澤西州(這幾個州的麵積都非常小,而該地區麵積稍微大一點的還有緬因州與紐約州)之外,第一個被共和國完全占領的州,同時也是共和國單獨占領的美國麵積最大的一個州(阿拉斯加州本身也是美國50個州周麵積最大的州)。

出兵攻占阿拉斯加州,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早在大戰爆發前,就有人提出,從北麵的亞美陸橋進軍北美洲,即在占領俄羅斯遠東地區之後,渡過白令海峽,登陸阿拉斯加,再沿著南麵的沿海走廊向東推進,從夏洛特皇後群島登陸加拿大西部海岸地區,占領包括溫哥華在內的大城市,再南下進軍西雅圖,掃蕩美國的西海岸地區。當然,這不是唯一的選擇。還可以在占領千島群島與勘察加半島之後,進軍阿留申群島,再從阿拉斯加半島上岸,跨過阿拉斯加灣,在亞曆山大群島上岸,或者直接在加拿大西部地區上岸。這兩套戰爭計劃的區別隻有一個,即前者以陸軍為主,後者以陸戰隊為主,因此前者的主要進軍路線在陸地上,而後者則充分利用了北太平洋上的島嶼,以越島進攻的方式向東推進。重要的是,這兩套方案都是建立在進軍北美洲大陸基礎之上,即在戰爭爆發後不久,以海陸並進的方式擊敗美國。

也許有人會說,北極地區的嚴寒會對作戰行動造成不利影響。

嚴寒確實會對作戰行動造成不利影響,隻是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對地麵作戰來說,嚴寒很有可能是將士的頭號敵人,造成的損失與傷亡甚至有可能超過敵人。問題是,對於已經習慣了在空中作戰,對地麵交通依賴度已經降到最低程度的共和國陸軍與陸戰隊來說,嚴寒的影響肯定不會太大。更重要的是,阿拉斯加不會比俄羅斯更加寒冷。為了對付俄羅斯,共和國陸軍的所有裝備(因為共和國陸戰隊與陸軍往往共用裝備平台,隻是在具體的功能與戰鬥模塊上有所差別,所以在環境適應能力上,陸戰隊的裝備不比陸軍的差)都針對俄羅斯的特殊氣候做了要求,比如所有地麵主戰平台都能在零下50攝氏度的環境下正常使用,而所有垂直起降運輸機都要具備在零下45攝氏度的環境下使用,並且能夠在10級暴風雪中起飛、在11級暴風雪中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