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共和國陸軍與陸戰隊有能力在阿拉斯加作戰。相應的,因為基礎設施相對匱乏,所以美軍在阿拉斯加州的防禦反而不是很強。更重要的是,美國當局一直堅信環境與氣候就是最好的防禦手段,並且認為共和國當局沒有理由去攻占一塊遠離美國本土,沒有太大軍事與政治意義的土地。
實際也確實如此,攻占阿拉斯加的軍事意義幾乎為零。
原因很簡單,即便占領了阿拉斯加州,也得越過近3000千米,才能到達美國本土。雖然阿拉斯加州最南端的島嶼,也就是亞曆山大群島中的威爾士親王島距離美國本土很近,但是越島進攻的難度非常大,且這些島嶼都緊鄰北美洲大陸,共和國軍隊要越過整個太平洋才能登上這些島嶼,而美軍卻可以用部署在大陸上的遠程炮兵將登上這些島嶼軍隊送上天,攻防態勢可想而知。與之相比,進軍夏威夷群島,在中美洲地區登陸,或者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上岸,都要比在阿拉斯加登陸,再從沿海島嶼一路打下來容易得多。
正是如此,在共和國總參謀部製訂的多套戰爭計劃中,進軍阿拉斯加隻是下下策。
問題是,這並不表示阿拉斯加不重要。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拉斯加的重要性體現在戰爭結束之後,而不是戰爭期間。
美國能夠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美國有著得天獨厚的、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地緣優勢。縱觀全球,在麵積超過500萬平方千米的國家中,美國的地理位置最為優越,幾乎不具備可替代性。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美國能夠從容不迫的應對所有外來挑戰,即便在獨立之後,還非常弱小的時候,美國就充分利用海洋給予的便利與屏蔽,在美英戰爭中取勝,並且在國際社會上獲得了發言權。事實上,再看遠一點,英國能夠稱霸世界數百年,建立幾從未被超越的,麵積為本土上百倍的日不落帝國,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也與英國廣泛的海外殖民地所帶來的地緣優勢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隻要地球仍然是人類唯一的、或者是主要的家園,那麼地理位置上的因素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
毫無疑問,共和國的地理位置並不理想。
曆史上,曾經在將近2000年的時間內領先世界的華夏文明在最近500年內迅速沉淪,被很多人認為是錯過了進軍海洋的最佳機會。暫且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正確,至少得承認一點,即華夏文明一直是陸地文明,而不是海洋文明,而且這與華夏文明所在的東亞地區的地理因素有直接關係。可以說,不管共和國有多麼強大,首先都是一個陸地國家,即國家的基本安全建立在陸權之上,首先得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陸軍來抵禦陸地上的強敵,才有可能去打造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當然,這一點與地處歐洲大平原上的德國非常相似,也與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非常相似。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在2015年之後的數十年間經曆的多次戰爭,包括第三次世界大戰在內,共和國當局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改善地緣環境,即消除因為地理位置帶來的弊端與缺陷,改善國家的周邊環境。當然,這種努力也延續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按照在集約集團做出的承諾,以及與歐洲等非集團成員國的盟國達成的協議,除了曆史遺留問題之外,共和國並不謀求更多的領土與領海,但是共和國有權占領占領國的海外領地,並且以租借的方式控製這些地區。如此一來,大戰結束之後,共和國可以依靠迪戈加西亞(屬於英國的海外領地)、以及在南亞地區眾多盟國境內的軍事基地,控製整個印度洋,能夠依靠亞鬆森島(也是英國的海外領地)與從南非租借的福爾斯灣、從尼日利亞租借的軍事基地控製南大西洋,還能依靠佛得角群島、小安德列斯群島(該地區有不少美國與英國的海外領地與托管地)、以及在委內瑞拉、古巴、冰島的軍事基地控製北大西洋,甚至能夠依靠直布羅陀要塞、塞浦路斯(戰後由集約集團的維和部隊控製,實際上為共和國控製)、馬耳他(為戰敗國)等地控製地中海。由此可見,在世界各大海洋中,共和國唯一沒有辦法插手的就是北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