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沒有必要肢解美國的問題上,共和國當局肯定進行過廣泛討論。
事實上,對這個問題的爭論從大戰爆發前10年開始,持續到大戰結束後20年,整整爭論了30多年,直到美國人在2083年年底的全民公決中,用超過三分二的絕對多數票通過了將美國分割成七個獨立國家的表決之後才宣告結束。
要不要肢解美國並不重要,共和國能否從中獲得好處才最為重要。
反對者的觀點很明確,即前兩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沒有以肢解戰敗國的方式來獲取戰爭利益,而且也不可能從肢解戰敗國中獲取利益。事實也確實如此,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沙俄爆發紅色革命而分裂、奧匈帝國因為內部原因而崩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因為內部原因而崩潰之外,作為前兩次世界大戰主戰國的德國都沒被肢解(二戰後,東西兩德並立,卻都宣稱自己才是德國,對方隻是自己的一部分),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與太平洋戰爭策源國的日本也沒有在戰後被肢解。
問題是,這具有可參考性嗎?
拿德國來說,輸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雖然沒有遭到肢解,但是最重要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落入了法國手中,而且一度被法國出並占領魯爾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更是丟掉了容克貴族發源的東普魯士(主要就是後來的加裏寧格勒),並且將柏林以東的很大一塊土地割讓給了波蘭(主要就是蘇聯不肯讓出在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時占領的波蘭東部地區,所以將部分德國領土割讓給波蘭,作為對波蘭的補償)。也就是說,德國沒有遭到肢解,卻割讓了很多領土。要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是歐洲大陸上,除了沙俄之外麵積最大的國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的國土麵積已經落到了挪威、瑞典、法國與西班牙的後麵。顯然,這種遭遇,比肢解還要糟糕。
當然,日本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雖然除了北方四島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沒年有丟掉多少原本就屬於日本的土地,但是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日本卻必須遵守占領者製訂的憲法,因此美軍駐日司令成了日本的太上皇。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後的數十年間,日本都沒有獲得一個主權國家所必須擁有的權利,始終得看占領者,也就是當年的戰勝國的臉色行事。這種待遇,比起德國都要糟糕得多。
關鍵還是,日本與德國具有可比性嗎?
答案很明確,日本與德國都不具有可比性。
毫無疑問,不管日本發展到什麼程度,作為一個島國,除非能夠像數百年前的英國那樣,掌握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引發一場能夠徹底改變人類文明麵貌的技術革命,不然永遠都沒有成為世界大國的可能性。非常可惜的是,在電力革命中,日本不但沒有能夠走在世界的前列,反而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結果就是,在巨大的野心的驅使下,日本不顧一切的衝向世界霸主的寶座,最終倒在了半路上。同樣的道理,德國受國土麵積、地理位置、人口數量、資源結構等等方麵,都不具備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礎,不然也不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放棄單獨挑戰世界的基本戰略,通過歐盟聯係法國、意大利等傳統盟國,甚至是傳統敵國,集中整個歐洲的力量,一同向世界大國的寶座前進。
也就是說,要做比較,也應該拿歐洲跟美國比,而不是拿德國與美國比。
再來看美國與共和國對待歐盟的態度,也就不難明白,雖然沒有以戰爭的方式來毀滅歐洲人的夢想,但是這兩個超級大國一直在用類似與肢解的方法來限製歐洲,使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的歐盟始終無法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決定性的作用,甚至始終都是兩個超級大國舞台上的配角。
當然,真要比較,還可以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英國與蘇聯做為對象。
雖然按照比較廣泛的說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就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寶座,不但被美國超過,還很快被複興的德國超過,並且被崛起的蘇聯超過,在工業產值上,僅僅相當於一個二流國家,但是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英國真正離開世界舞台的中央,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準確的說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獨立浪潮。在這波席卷了亞非拉殖民地的浪潮中,英國絕對是最大的受害者,短短幾年之間,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就土崩瓦解、煙消雲散,成為了教科書中的曆史。雖然在此之後,英國當局通過建立“英聯邦”,與廣大的前殖民地地區維持著聯係,但是英國的國際地位已經不複存在,世界霸主成了美國,而唯一有能力挑戰美國的是依靠********而向全世界進行擴張的紅色帝國。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也遭到了肢解,而且是在遭到肢解之後才離開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從此永久性的淪落為二流國家,失去了成為世界大國的一切可能。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導致英國的殖民地體係分崩離析的主要原因在蘇聯,即蘇聯輸出的********成為了殖民地進行獨立鬥爭的基礎,但是換個角度看的話就能發現,如果僅僅隻有蘇聯輸出的********,殖民地的鬥爭會持續幾十年,甚至到蘇聯解體的時候都不會結束。起到推波助瀾的正是美國在戰後推行的霸權主義,即為了鞏固世界霸主的地位,對蘇聯實施的戰略圍剿而引發的幾場局部戰爭。在美國輸掉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革命等等地區性戰爭與革命的時候,英國也輸掉了海外殖民地,輸掉了作為世界大國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