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 飛翔的文明
(替新書《亂世英雄》懇求兄弟們12月的月票)
2113年10月31日。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50周年。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除了慶祝以共和國為首的集約集團聯盟在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中取得重大勝利,避免了邪惡的美帝國主義集團統治全人類之外,還是人類文明邁向太陽係外的開始。
黎誌強即是這偉大時刻的見證者,也是這偉大行動的參與者。
一切的一切,還得從五十年前的那場奪走了數億人性命的世界大戰說起。
作為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幾乎破壞了整個世界,讓引領人類世界數百年之久的西方文明在短短數年之間分崩離析,淪落為二流文明。更重要的是,這場世界大戰引發了人類曆史上第二次“科技大爆發”。有意思的是,上一次科技大爆發也與世界大戰有關。毋庸置疑戰爭是推動科技進步的最大力量,在瘋狂的戰爭時期,沒有科學家不敢做的,隻有政治家不敢想的!
第二次科技大爆發的核心就是量子技術。
量子技術在通信領域的應用,隻算得上是個開端,好比以相對論為基礎製造出原子彈一樣,隻是打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大門。雖然到大戰結束的時候,量子技術仍然集中應用在通信領域,甚至大戰後二十多年,量子技術仍然沒有超出通信範疇,但是誰也不能否認。早在大戰結束之前,共和國的科學家就看到了量子技術在其他領域,特別是與人類文明發展息息相關的領域具備的巨大潛力。
這些科學家中就包括黎誌強的導師宮雪銘教授。
外界知道宮雪銘的人並不多,可是在量子物理學界,特別是在共和國的科學界,宮雪銘絕對是大名人,而且是“國寶”級的大名人。別的不說,量子技術在通信領域的應用就是由他奠定理論基礎的,因此他又被共和國的科學家稱為“量子技術之父”。可以說,僅憑這一項成就,他就能進入共和國的百年名人堂,成為與錢學森齊名的科學家。更重要的是,他從事的是更有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因此貢獻肯定在眾多應用物理學家之上。問題是,宮雪銘的最大貢獻不是為量子通信技術打下了理論基礎,也不是在同態量子的捕獲與保留技術上取得決定性的成就,而是他為量子理論廣泛應用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根據傳聞,早在2060年之前,當時已經為量子通信打下理論基礎,並且致力於實踐量子通信技術的宮雪銘就向國家申請了一筆數百億元的科研經費,組織了一個有2000多名高級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研究團隊,專門研究量子理論的推廣與應用。這個團隊最終發展成了共和國國家物理實驗中心最大的研究機構,而該計劃也是“炎黃計劃”之下最為宏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係統科研計劃。
共和國到底在這個計劃上投入了多少經費,恐怕沒有人說得清楚。
隻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該計劃的規模與花肥都不可能小到哪裏去。
別的不說,根據戰後解密的一些資料。整個大戰期間,共和國用在科研工作上的經費就多達550萬億元,相當於共和國在大戰期間全部政府開支的17%。這筆足夠共和國8億公民享用將近1年的巨額科研經費中大約有七成與“炎黃計劃”有關,而“炎黃計劃”中的開支有至少三成與宮雪銘主導的量子技術工程開發工作有關。由此可知,共和國花在量子技術上的科研經費在100萬億元左右。
要知道,這隻是在大戰6年間的科研開支,而且主要集中在後麵四年!
也就是說,在大戰的後四年,共和國當局每年向量子工程上砸了20萬億到25萬億的科研經費。這一開支,已經超過了共和國當局花在全部軍人身上的福利開支(後四年,每年的軍人津貼與福利支出均沒有超過20萬億元)。雖然無法肯定的知道參與量子工程的科研人員數量,但是肯定不會超過10萬人,因為共和國的國家物理實驗中心也就隻能容納10來萬名科研人員。花在10萬名科研人員身上的費用相當於花在1500萬軍人身上的費用,可想其經費投入有多麼巨大。
即便在大戰結束之後,與量子技術有關的投入仍然沒有減少,至少沒有像其他戰時科學項目一樣迅速減少。
千千後後上千萬億元的投入,絕對沒有白花。
戰時的一百多萬億元,隻是打下了基礎,為量子理論在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各個層麵上進行推廣與應用打下了基礎。這就好比晶體管技術為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在整個人類世界中的推廣打下了基礎一樣。
這個時候,宮雪銘做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就是將這些技術全部聯係起來。
大戰結束之後。量子理論除了在通信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之外,已經在計算機領域得到了開發,而且展現出了驚人的發展空間。
雖然大戰結束後不久,一些有著科學背景的全體代表就意識到了量子計算機有可能帶來的巨大危害,以立法的方式禁止開發具備高級智能的人工係統,也就是不準科學家賦予計算機高級人工智能。但是這些法律並沒有阻止量子技術在計算機領域的全麵應用,實際上任何法律都不可能阻止科學技術的前進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