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 飛翔的文明(2 / 3)

僅僅十年,既在2073年左右,量子計算機就成為了人類社會的唯一計算機。

這也很容易理解。不管是電子計算機還是神經網絡計算機,實際上都是基於電磁技術的計算機,電子計算機發展到極限的時候,通信延遲已經成為限製計算機速度的關鍵技術,而神經網絡計算機隻是用更多的微處理器來解決運算頻率不足的問題,發展到極限,電磁通信延遲仍然是最大的瓶頸。量子計算機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即其基礎是量子通信,而不是電磁通信,所以不受電磁通信延遲影響。從理論上講,量子通信沒有延遲,也就不會對計算機的運行速度產生任何影響。頻率不受限製,再加上在神經網絡計算機技術上積累下來的聯合應用技術,量子計算機很快就將計算機的運行速度提高了一萬倍!

量變,必將引起質變。

當計算機能夠在一眨眼的功夫完成全球150億人在地球有可能存在的100億年中都無法完成的計算工作的時候,計算機的能力就不在人之下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宮雪銘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理論,即利用“信息重建”。

當然,這不是針對0和1這樣的數字信息,也不是針對計算機,而是針對發明與使用計算機的人。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把一個人與存在相關的所有信息都用0與1來編寫,也就是用一段數字信息來代表某個人。如果這個數字信息最終能夠還原,並且誤差在人體自身的控製與容忍範圍之內的話,就能實現人體的跨空間轉移。

毫無疑問,這一步真要邁出去的話,那絕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飛躍。

用後世的評論來說,這是人向神邁進的第一步!

可以說,這才是宮雪銘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黎誌強加入了宮雪銘的科研團隊,並且很快就成為宮雪銘的關門弟子,而且是宮雪銘在“信息重建”技術理論上的得大成者。

大約在2075年左右,宮雪銘的理論研究得到政府秘密支持。

僅僅5年之後,宮雪銘就開始用生物做實驗。

最初隻是藍藻這樣的單細胞生物,而且不太成功。不管怎麼說,人不是上帝,也就不可能像上帝創造世界那樣去把生命變成信息。直到2081年,量子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在2073年的基礎之上由提高了上萬倍,加上量子陣列通信技術成功應用,“信息重建”實驗才取得重大突破,並且實現了單細胞生物重建。

與單細胞生物相比,人類不過是由更多的細胞組成的生物而已,隻有量的差距,沒有質的差別。可以說。重建藍藻,已經為“重建人”打下了基礎。也就在這個時候,宮雪銘親自出麵說服政府啟動了在月球建造環形加速軌道,並且在“地月引力中心”(即地球引力與月球引力剛好抵消的地方)建立宇宙基地,為人類文明飛出太陽係,飛向更加遼闊的銀河係打下基礎。

非常不幸的是,這個計劃得到批準之後不久,宮雪銘教授就與世長辭了。

重要的是,這個也許算得上是人類文明地球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在去世之前就已經安排好後事,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科學財富。

由他親自主導與推動的科研項目均有接替人。

黎誌強就是“信息重建”工程的接替人。

外界並不清楚,2113年時的黎誌強實際上已經是“第三個”黎誌強了。雖然政府並沒批準在人身上做實驗。按照計劃,要到2313年,也就是200年之後,才會在人身上做第一次重建實驗,但是如同之前不允許發展量子智能技術一樣,這些法律對科學家本身沒有任何約束。

當然,信息重建隻是人類邁向銀河係時代的一項技術,或者說是最基礎的技術之一。

不管怎麼說,人類本身就是物質生物,而不是信息生物,所以人類要向飛出地球、飛出太陽係,都得依靠物質,極其龐大的物資基礎。

這就是建立在環月軌道與宇宙基地之上的“天狼星一號”宇宙飛船。

這艘與環月軌道、宇宙基地同時建造的宇宙飛船,可以說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宇宙飛船之一,也是影響最大的宇宙飛船之一。雖然早在2075年,人類就踏上了火星,並且在火星上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在火星上發現了非常寶貴的稀有金屬礦藏);短短十五年後,人類的第一艘無人宇宙飛船就落到了木衛三上,並且帶回來了數百萬噸的固態氫;2095年,人類的腳步她上了土衛六,並且建立了第一個地外衛星殖民地;在22世紀的第一年,人類還將觸手伸向了海王星,並且在十年之後到達了天王星;因為冥王星已經被確定為小行星,所以再邁出一步,人類文明就將飛出太陽係。但是與“天狼星一號”宇宙飛船比起來,這些宇航成就都算了什麼,因為這艘設計總質量超過1億噸、擁有人類曆史上第一台“質能轉換推進器”、能夠在出航十年之後將速度提高到百分之一光速,也就是每秒3000公裏的超級宇宙飛船的目的地不在太陽係內,而是距離太陽係最近的比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