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章 飛翔的文明(3 / 3)

更重要的是,這艘宇宙飛船上還有第一台“信息重建機”。

這隻是一台很原始的信息重建機,隻能用來重建非生命體,但是隻要能夠將這台設備帶到地球之外的某個地方,並且為其提供充足的能源,就能完成物質的跨空間轉移,最終實現人類的跨空間轉移。

當然,總得有人到前麵去啟動與使用這台設備。

雖然量子計算機已經無比成熟,但是在政治家眼裏。絕對不能把關係到人類命運的東西交給一台具有初級智能的計算機。

黎誌強是信息重建工程專家,所以他申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四百年後,“天狼星一號”才能到達比鄰星。

在此期間,黎誌強與另外二百三十九名科學家組成的二十個十二人團隊將輪番工作,每個團隊分十個周期工作二十年,即每次持續工作兩年,隨即就進入冬眠艙沉睡三十八年,直到下次被喚醒。人在沉睡中的身體老化速度僅為正常情況下的二十分之一,所以四百年的航行對二百四十名科學家來說隻相當於三十九年。一切順利的話,到達比鄰星的時候,黎誌強剛好一百二十歲。對於平均壽命已經超過一百八十歲,而且能夠用克隆技術保持青春的現代人來說,一百二十歲並不算老,甚至還得等十年才能申請養老金。到了這個時候,“天狼星一號”將進入比鄰星唯一的行星,用信息重建機接收來自地球的先進設備,特別是能夠準確進行人體重建的信息重建機,然後根據情況,花十年時間建立空間殖民地或者基於行星表麵的殖民地。

到這個時候,黎誌強才能申請退休養老。

也就是說,由信息重建係統建立起來的跨空間信息交換係統將取代宇宙飛船,讓人類文明在已經到達的宇宙空間內自由轉移,自由活動,也就為人類在整個宇宙空間進行擴張與殖民打下了基礎。

黎誌強是科學家,不是科幻作家。

雖然在已經到達的空間內,依靠信息重建係統能夠實現“即時旅行”,但是在沒有到達的空間,人類的步伐仍然非常緩慢。

原因很簡單,量子技術並沒有突破相對論的製約,也沒有否決相對論。

量子理論實際上隻能用在微觀層麵上,而宏觀尺度上仍然得受相對論製約。

也就是說,光速仍然是宏觀物質運動的極限速度。“天狼星一號”的質能轉換推進器實際上是一台通過生產與捕捉反物質並且建立能量閉循環係統將質量轉換成能量,並且由其產生推力的宇宙發動機,而這已經是相對論之下最先進的發動機了。即便不考慮其他因素,這台發動機也最多隻能將宇宙飛船加速到光速的十分之一。

對浩淼的宇宙來說,這個速度比龜爬還要慢。

可以說,人類文明得到了升華,卻仍然受到了限製。要想在宏觀尺度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得突破相對論的限製!

毫無疑問,這得依靠第三次科技大爆發。

不管怎麼說,對人類文明而言,能夠在四百年後到達比鄰星,並且在距離最近的恒星係裏建立殖民地,這絕對是意義重大的一步,這就好比一百多萬年前、第一個原始人走出非洲叢林,這就好比十萬年前、第一個現代人走出非洲大陸,這就好比一萬年前、第一個遊牧部落在水草豐美的尼羅河三角洲停下來定居,這就好比數百年前、第一艘帆船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這就好比一百多年前、宇航員飛出大氣層。

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本身就是生存空間的擴張與拓展。

也許21世紀初的人,根本無法想像到木星的衛星上開采能源、到土星的衛星上建立殖民地,更不可能相信,人類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飛出太陽係,飛向下一顆恒星。實際上,即便對22世紀的人來說,也無法想像在數百年後進行全宇宙殖民,並且將人類的足跡留在銀河係各個角落的場麵。

這得益與第三次科技大爆發!

如同前麵提到的,前兩次科技大爆發都與戰爭有關,隻有戰爭對技術的巨大需求才能讓科學家得到足夠的資源,也才能讓政治家相信科學的重要性!

毫無疑問,與前兩次科技大爆發所經曆的戰爭相比,第三次科技大爆發所經曆的不再是世界大戰。而是:

星球大戰!

《亂世英雄》將於12月1日上傳,懇求兄弟們手上的月票!

如果您覺得《國策》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