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節(1 / 1)

講學定的是兩日,第二日還要繼續講。因而在這第一日講學結束後,何大儒留下了“作業”——立言一條。這個通俗點來說就是寫感想,“或記所可疑,或證所以信,”也就是又什麼疑問,又什麼心得體會,都可寫下來,到時交上去之後,會從中擇出幾份,留下當作明日講學的內容,供大家討論發言。

楊雲清他寫的是關於《大學》的感悟理解,大概是幾百字左右,因為心有所感,=

不過能讓何大儒考校並指點,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楊雲清再次朝著何大儒拱手行禮,並恭敬的說道:“請先生考校。”

何大儒問道:“明德尚非至善乎?何以又曰止至善?”

明德便是指人的完美德行,它是一個道德概念,於是楊雲清答道:“明德即至善也,第恐明明德者未至耳。且止至善雲者,非徒造極之意也……此《大學》提宗立教之本旨也。”

聽著楊雲清的回答,何大儒是既意外又驚喜,但顯然是對這個回答很滿意,然後接著又拋出了一個問題:“止何在乎?若之何而能知也?”

這個時候,整個場上的學子都在盯著楊雲清和何大儒,聚精會神的聽著他們二人的這一來一往。而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在下麵也跟著冥思苦想,想著怎麼回答,不少人都在為楊雲清捏著一把汗,畢竟這個問題比起剛剛那個問題更加尖銳犀利,戳中問題本質,有些難以回答,有很多學生還在找思路當中,根本就還沒有想到該如何作答。

但是楊雲清他對這塊的內容研究的頗深,自然沒有被這個問題難住,他在心中打了腹稿,組織了一下措辭,然後開口才回道:“野馬奔馳,風萍飄蕩,人生東奔西走,了無止宿,何以異此?故貴知止也。然今之言止者,僉雲至善而已……然止雖在我,而世之能知止者,曠世不一見焉,則惟其學問不明而講習討論之功疏耳。吾儕尚珍重於茲會焉。”

楊雲清聲音不算太大,但是咬字清晰,語速適中,因而在場的的人幾乎都可以聽見,這個時候,伴隨著他最後一個字話音落畢,何大儒也滿意的點了點頭,場上更是一片喝彩。

不得不說,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大多數的人甚至連思路都沒有想出來,但楊雲清卻能思路清晰的想出這樣驚豔的回答,著實算的上是才華橫溢,實在是令大家不得不佩服。

在這之前,雖然楊雲清是這屆院試案首,更是中了小三元,但是徽州府這屆的學子中,之前還有不少人都是處於隻聞其名不見其人的狀態,估計楊雲清站在他麵前都不知道楊雲清是院案首。而府學之中的師兄們,也都是各年科舉院試中的佼佼者,案首也不在少數,自然也沒有對楊雲清多加關注。

但是經此一事後,在場的無論是府學之內還是府學之外的學子們,恐怕全都認識了楊雲清這麼一號人,這個時候,學裏原來對楊雲清沒有多加關注的師兄們,也開始對楊雲清正視了起來。

因為時間有限,還要接著講學,所以就何大儒隻是對楊雲清說了幾句誇讚之語,就滿意的讓楊雲清坐了下來。

楊雲清坐下之後,便能想到了自己以後熱鬧的生活了,估計每天都會有不少人來找他切磋討論問題。之前學裏的一個師兄,十分出名,可以算得上是學裏的風雲人物了,他的齋舍裏麵常常有人去找他討論問題。楊雲清他是個不喜熱鬧的性子,若是以後也要經曆這樣的情況的話,一次兩次還好,再多就要頭疼了。看來以後得想個辦法避免掉這些事情。

雖然心裏想了很多,但是楊雲清的大部分心神還是放在了何大儒的講學上,並未走神。

而接下來何大儒便就剛剛提問楊雲清的問題繼續展開了講,後麵甚至還讓大家討論,站起來說出自己的想法,場麵尤其熱烈。

後麵除了楊雲清的那篇文章之外,何大儒又念到了幾篇文章,那幾位起來之後的回答雖然沒有楊雲清精彩,但是也可圈可點了,場上也接著發出了陣陣讚歎之語,一時也把之前楊雲清的光彩也掩蓋了下去一點,不過楊雲清對此是樂見其成。

這次講學直到下午天色漸暗的時候才結束,楊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