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以後啊,就都是朋友了。”

虞皎來的晚,拉下了不少課程,都是曹賓加班加點的給他補習,魏停雲偶爾也幫著提點兩句。

曹賓不在的時候,他也會主動請教魏停雲,一來二去的,原先的不愉快,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這個人狂是狂的,但學習起來,倒還是很坐得住的。

魏停雲不喜歡拉幫結派,但在縣學有這樣三五好友,一起學習,一起努力;

閑暇的時候,一起出去遛達,下下小館子,吃吃美食,也是樂事。

第25章 二十取士

冬至日,縣裏貼補了銀錢,食堂推出一文錢餃子活動,即一文錢一碗餃子。

不過需要大家自己包,家在本縣的生員也不回家去吃了,都擠在食堂湊熱鬧。

餡子有豬肉大蔥、豬肉白菜、豬肉蘿卜、韭菜雞蛋、蘑菇三丁。

可想而知,這些平日在家裏金貴的讀書人,能包成什麼樣,不過醜歸醜,大家都很樂意吃自己的勞動成果。

相比來看,魏停雲包的是頂漂亮的,還被食堂大嬸誇了好幾撥。

現場,訓導還安排了畫學的生員、現場畫圖,讓書學的學生在下麵題小字——冬日暖流暖人心描寫現場師生同堂、熱火朝天……

魏停雲總覺得有種熟悉的感覺,因為登縣沒有報紙,隻能張貼在了縣學東院大門口。

府州倒是有,叫《青陽雜報》,雖然比不上京城著名的《大昭說》,但聽說銷量也不錯。

這兩種,登縣的書鋪裏,也都有賣,隻是日期無法保證日日鮮,魏停雲不會買來看,因為係統裏就有,而且不管是剛出爐的,還是陳年舊報一應俱全。

午間休息的時候,他經常會看一看,大昭全國各地,都發生了什麼事。

此外,還有朝廷內閣——刊發給府衙的《閣曰》。

魏停雲昨日就看到一篇禦史台撰稿的,查處一個縣衙工房的書吏,一個管河道的書吏就貪了一千餘貫錢……

律學第一次大考,在冬至日第二天舉行。

考查方式,比照算學、書學等‘二十取仕’的科考模式。

本專業律學占比十,詩賦占二、公文寫作占二,經義占三、策論占三。

律學第一次在地方上開設,科舉模式比照算學、書學、畫學等雜學。

以往的算學、書學等,也和進士科、明經科一樣,需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不同的是名額極少。

雜學的經義詩賦等都是助教教習的,每個月約有十天的課時。

魏停雲他們律學的助教,是個年輕的秀才,到縣學當助教可能隻是掙外快,絕大部分心思還是在繼續備考上,並不是十分上心。

幸好,係統裏還有名師網課,雖然要花費積分,但魏停雲還是買了,其中尤屬本省提學官、河東道學政-嶽宗明的網課最貴。

係統各種首頁強推、圖推,他起初不想兌換,但覺得這名字好似有點眼熟。

仔細想想,他那一次去廟會賣書,可不就賣了他的《嶽說》嘛。

對於天下讀書人,尤其是對於河東道-全省的學子們來說,這個白發白須、愛穿白衣,人稱三白先生的老頭,就是標準答案本答案。

過了些天,律學大考成績出來,魏停雲高居第一。

其他生員感歎,他們這個齋長,整天下課閉目睡覺,上課懟先生,照樣拿第一,傳說中的天才吧,心裏對他更是佩服。

曹賓是第二名,他和魏停雲的成績,兩人的律學得分是不分伯仲的,但曹賓在策論和公文寫作等方麵,輸了魏停雲。

另外,自從這次大考過後,魏停雲覺得律學助教看自己的眼神都有些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