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劉起之死(1 / 2)

光複會議結束後,劉起由一個左指揮使升到了三西總督的位置。三西州一直以來就是帝都與江南之間的貿易通道,下轄豐陽郡、陽泉郡、滄洲郡三郡四十縣。曆來以種植大豆,高粱等農作物為本。

在鮮惠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與江南十一郡的通訊效率,惠帝下令在三西州修建三條官道,全部按照八輛馬車的寬度來修建。這三條官道的修建將三西州從一個貧民州一下帶動成經濟流通最大的州。

三西人民開始在官道兩旁開酒店、貨運店、錢莊、鏢局等等。三西州開始逐漸成為帝國排名前三的經濟大州。雖然經曆了豐陽大戰,三西州仍然有一定的餘力來發展自己的經濟。

劉起上任後,為了穩固自己對三西州的統治。這個時期,沒有皇權的存在,那麼誰能得到民眾的支持,誰手裏有過硬的兵權,誰才能穩住腳根。於是劉起開始發動三西州民眾拿出家裏的存餘布匹、花鵑等跟江南人民換取糧食,鐵礦大量戰備物資。並且開始屯田,煉礦,儼然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

這樣持續了四月餘,江南的糧食物價大漲,江南四州開始調查起源,而劉起給出的解釋是我的管轄區距離金族迫近,為防蠻族再次入侵,整備軍隊是我的首要責任,如果有什麼疑問,請上報政務處。

劉起身為三西總督兼三西總兵,政務、軍機按照光複會議的決議,他都有說話的權利。而事實上現在的政務處,軍機處所有人都知道那隻是個幌子而已。劉起的三西州跟金族之間還隔了一個滿州加上三關防禦,跟一大片一毛不拔,不可埋伏的大草原。劉起的這翻話無論是否真誠,都讓江南四州膽寒。一時間江南四州盛傳劉起居功自傲,屯兵準備造反。

於是一場舉國四起的屯兵運動開始了,從滿州到閔越州所有的總督,總兵們都矛足了勁開始四處搜刮糧食,銅礦,鐵礦。大片大片的山林被伐倒做成了箭矢。直到川昆州下轄的大理郡郡守因為實在交不出足夠的糧食而被總督劉墨杖則四十,回去後郡守陳鳴遠聯合自己的城防軍指揮使方道全組織了兩萬民兵加上原有的一萬五千城防軍反了!

這件事情引發了轟動,從金入侵開始一直到最後的攻城結束,沒有一支部隊是反了的。但是誰也說不出來陳鳴遠到底是反了什麼?現在沒有皇權,所以不能說他反了皇朝,那麼既然不是反了皇朝就不算造反。頂多也就算是他跟總督劉墨之間的衝突,但是下級跟上級的衝突不就是反了嗎?

一時間大家都沒反應過來,就連川昆總督劉墨也不知道該打什麼旗號去殲滅這小子。足足拖了兩月餘,劉墨依然沒有想出辦法去攻打陳鳴遠。就這樣全天下的郡守都看到一見滑稽的事情,下級動用武力抵抗上級居然沒有人去圍剿。被逼迫交出物資的郡守們開始紛紛效仿,不到兩天除了劉起的州以外,所有的州都有郡守聯合城防軍反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總督們都急了,還不打什麼時候連自己的親兵也都要反了。於是一片圍剿叛賊的戰鬥開始風風火火的在華夏大地上進行起來。郡守們的軍隊多數是民兵,而且物資多半都緊缺,城牆抵禦能力也比較差,麵對總兵們帶領的正規軍,當然是不堪一擊。

頓時華夏大地雞飛狗跳,總兵們打的是不亦樂乎,郡守們象征抵抗便投降,反正是自己人,投降也不算投敵。也許這是華夏史上最滑稽的一場大規模全民運動,說它是戰爭簡直侮辱戰爭這個字眼。有的郡守今天投降,明天又反,有的總督打完了自己三個郡沒過完癮又去打別人的郡,於是州打郡變成了州打州。接著有的州發現打不過了,便找以前的老朋友幫忙,這樣就成了聯盟打聯盟。華夏大地上這一次滑稽的日子一共持續了一年零七個月。

華夏十六年二月(皇帝已死,所以不在稱呼顯德曆,但時間一致),戰火平息,因為大家打著打著發現自己家後院的米缸裏開始缺米了,總督家都缺米了,那人民估計也餓死不少了。於是大家談和,戰鬥進行到這裏,華夏大地上七州二十一郡有兩州被滅州,而剩下的五州開始從新確認地盤。

這時候大家發現劉起的家裏不但不缺米,還兵力充足,完全有足夠的力量吃掉其餘三個州的聯合實力。這下四州的總督們都開始後怕了,心想的虧劉起這小子沒有趁亂的時候後麵捅我一刀子,不然今天我哪還有命坐這裏。不過終歸這隻是想想而已,如今最大的難題是怎麼平均勢力,讓劉起這小子放棄兵權是不太可能。那麼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