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倒底是對周浩晨沒什麼惡意,沒看嘛,他連親兒子都坑。前世一定是把周浩晨當親兒子養的。說白了,他和劉氏都不會教孩子。以至於有此報。其實前世,葛副將因為被繼子連累,比這世更慘,直接降到百戶。這還是因為他是邊關大將的原因,守關有功,要是文官試試,抄家流放都是輕的。這世,因為周浩晨被景安侯府派人搶回來了,為此還出動了一百青壯,當時兩家是撕破臉了。可能劉氏也知道,景安侯一族都為這個孩子做到這份上了,不會虧待孩子,再加上當時景安侯府搶孩子的行為也折了葛副將的麵子,劉氏又是孝期跟人苟合也打了周家的臉,兩家這些年就真沒走動。這些年來,周浩晨對母親的印象很模糊,他還不記事的時候,就跟著祖父母和兩個叔叔生活了。兩個叔叔對他也是視如已出,家裏又有錢,從小到大,他是真沒受過什麼委屈,平時課業也挺忙,想起娘親的時候還真不多。長大了,也聽家裏的管家阿山爺爺說起來,娘親在他爹孝期內就和葛將軍在一起了,還懷了他弟弟。他內心也確實是挺複雜的。不過倒底是親娘,血脈親情,哪裏是說斷就斷的。不過,他也知道,祖父母和二叔三叔並不喜歡母親。對侄子的心思,周安倒沒反對,哪個孩子不渴望親情呢,孩子這麼想,這也是人之常情了,何必把孩子推遠了?

再說,這年月,是講究以孝為天,當父母的到官府告兒子不孝,當兒子的都要做牢的年代。侄子不認親母,將來眼朝堂上難免被人攻訐,仕途可能沒起飛就直接降落了。從本心來說,劉氏應該還真沒有害兒子的心。得到周安和祖父母的允許,周浩晨非常高興,給劉氏和弟弟還有葛副將都寫了信,還把他二叔寫的《那些年被罷職的官員--講一講那些坑爹的熊孩子》當做禮物,送給了弟弟。這本書是伴著他長大的,他從小就會背了。要是弟弟早點知道這本書就好了。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周浩晨並沒有收到母親的回信。收到原主的感謝,周安離開了這個世界。

第42章 被迫下鄉的知青(一)

這次周安穿的是一個下鄉知青周安。周安的爸爸周思遠是省城大學的一名教授, 在周安八歲那年被下放了。下放後的生活環境有些惡劣,周思遠實在舍不得兒子跟著自己去受苦,又因為周安他媽在周安小時候就沒了, 就留了些錢, 讓八歲的周安跟著爺爺生活。周安的爺爺在一家機械廠做科長,他親奶奶在周安他爸爸十來歲的時候就沒了, 周安的爺爺續娶了一個帶著八歲兒子的寡婦, 也就是周安的繼奶奶。本來,應該下鄉的是周安的繼奶奶的親孫子,周建民的兒子周旭。周建民親爹姓吳,原本叫吳建民,跟著親娘改嫁到了周家後, 改名叫周建民了。周安的繼奶奶心疼親孫子,怕他下鄉吃苦, 就找關係做了做手腳, 把下鄉名單上周旭的名字改成了比周旭小一歲的的周安。那一年周安十六歲。周安的舅舅得到消息, 氣得來和周安的爺爺理論, 隻是,事情已成定局, 胳膊也擰不過大腿去, 周安隻得含淚告別舅舅,收拾行李下了鄉。好在下鄉也算有伴,周安去的是那個村子,舅舅家的表哥楊子恒已經在那裏插隊三年了。周安隻有一個舅舅,舅舅家裏三個兒子,楊子恒是家中長子,比周安大五歲, 他很憐愛這個從小失母的小表弟,對周安一直很照顧。楊子恒年紀大點,能掙滿工分,再加上周安的舅舅心疼倆孩子,時不時地寄點東西過來,表兄弟倆的日子還過得。隻是好景不長,一個多月後,隊裏一個女知青懷孕了,非說孩子是楊子恒的。楊子恒氣壞了,他和這個女知青根本不熟,平時也沒說過幾句話。楊子恒插隊三年了,為人處事,大家也是有目共睹,大家對楊子恒的人品還是很信任的。既然他說不是,莫非是真的冤枉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