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府的客廳裏,吳襄和吳三桂正在談話。
卸下了軍裝的吳襄身材挺拔,常年的戎馬生涯,使得他渾身布滿了肌肉,此時他的一雙眼睛卻充滿了憂愁與不安:“長伯,你的傷不礙事了吧?我聽吳福說你回來以後吐血昏迷了?”
吳三桂搖了搖頭道:“孩兒已經沒事了,隻不過腦子的反應還是比較遲鈍,可能是失血過多,休養一段時間應該沒有大礙的!”
吳襄點點頭,神色有些複雜地看著這個救了他一命的兒子,然後笑道:“我想也不礙事,否則也不至於把祖大壽的親兵李財林打成那般模樣!”
吳三桂這時才知道那親兵的名字,不禁也笑道:“我可沒有動手,都是三弟的功勞!”
吳襄道:“那小子有幾斤幾兩為父還不清楚?如果不是你在一旁幫他,他肯定不是那李財林的對手!”
吳三桂隻好承認。
經過這個開頭,父子倆之間的氣氛終於不那麼凝重了,不過吳襄最終還是歎了一口氣,緩緩地道:“為父已經恢複了吳雙、吳全他們的自由身,並且將府中的三千家丁全部劃歸他們指揮!”
家丁部隊是大明軍隊軍製演變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畸形產物。如今大明帝國的所有軍隊都是募兵,而募兵製有著無法解決的先天缺陷,那些士兵領著微薄的餉銀,毫無積極主動性,而且缺乏訓練、武備鬆馳,到了戰場上誰也不願意去拚命,再加上那些手握兵權的地方總兵們紛紛克扣軍餉,因此大明帝國的常備軍即使與手拿鋤頭木棍的闖逆流民戰鬥也是屢戰屢敗。
所以,那些地方總兵寧願把克扣下來的餉銀花費在私有的家丁部隊身上,因為家丁與那些募兵不同,他們與將領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隻要那些將領不死,家丁們就能繼續過著錦衣玉食的好日子,他們的家人也就能跟著吃香的、喝辣的,如果失去了這個靠山,這些家丁就會流離失所、衣食無著,甚至淪為流民。所以,在大明與建虜的戰場上,甚至是與各地反叛流民的戰場上,真正能戰肯戰的,就隻是將領身邊的家丁或者親兵隊伍。
吳雙和吳全就是跟隨吳三桂衝入建虜大軍中去救吳襄的那些家丁中比較突出的兩個,他們平日裏都是按照親兵來訓練的,論戰鬥力絕對比一般的大明官兵要強很多。
吳雙和吳全這兩個家夥不但武藝出眾,更難得的是對吳家忠心耿耿,否則也不會在實力那麼懸殊的情況下跟著吳三桂上戰場了。
不過,剛開始當吳三桂聽說自己家裏有三千家丁的時候也被嚇了一跳,他以為那三千家丁都和上戰場的那二十幾個家丁一樣勇而敢戰,後來才知道那二十幾個家丁是當成親兵培養的,剩餘的家丁雖然也都經過訓練,但是卻要差很多。
如果這三千家丁全部都是吳雙和吳全這樣勇而敢戰的親兵,那他根本就不用把城外的數萬的建虜放在眼裏了。
在明末這樣的亂世,除去袁崇煥訓練出來的遼兵還算是比較凶悍之外,大明的官兵基本都是紙老虎,否則最後也不至於會被李自成攻下北京城了。
所以,在自己的手上保留一支強悍的家丁部隊,就是在這亂世中擁有的最大本錢。
熱衷於軍事的吳三桂深知對於一支軍隊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缺少統領軍隊的大將,高級將領確實也很重要,但是隻要軍隊體係沒有大問題,從中級軍官中選拔出優秀人才提升為將領還是有保證的,因為高級將領需要的數量並不多。
普通士兵則更好補充,普通的工農,經過短期訓練,就可以拿槍上戰場。
最難補充的,就是中下級軍官。上級的戰術意圖,要中下級軍官貫徹;缺乏頭腦的普通戰士,要下級軍官統領。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下級軍官,是所有軍隊的建軍關鍵。
在吳三桂前世的記憶中,他記得在解放戰爭初起時,解放軍方麵的力量隻有的****三分之一,而且裝備落後,最後卻全殲了數百萬的****,一統天下。
這是什麼原因?
上麵的宣傳中說的****的將領和士兵差得一塌糊塗,百無是處,所以遭到摧枯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