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認為那不是事實,能抗下對日八年的戰事,足見****將領和士兵大部分軍事水平很高,甚至比對麵的解放軍還要高。
而最後之所以輸掉了解放戰爭,是因為在淞滬會戰的時候,蔣介石調了七十萬大軍到淞滬前線對抗四十萬日軍,蔣中央軍的大部分精華,黃埔係的將領,也大多在此陣中。從淞滬到南京,許多黃浦係的將領陣亡、自戧,普通兵員更損失了數十萬。但是對於****來說,損失最為嚴重的,是上萬名下級軍官,也就是營長、連長、排長們。
經過淞滬一戰,****中央軍中損失了上萬營連排長以及技術軍士,然後節節敗退,國民政府中央也逃到重慶才從新站穩腳跟,但是在接下來的正麵對抗中,****的優秀低級軍官繼續不斷損失消耗,而八路軍和新四軍則主要是在敵後打遊擊,中下層優秀指戰員的正麵的消耗非常有限。
這一點,才是對日後中央軍失敗的致命因素。
所以,在吳三桂的心中已經將這三千親兵當成是將來那支屬於自己的軍隊的中堅,這些親兵將來就是那支軍隊的中下級軍官。
當然,培養這三千親兵的花費絕對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好在吳家目前在遼西有十處莊田,產出也勉強夠這三千親兵用的了。
不過盡管如此,此時的吳三桂也還沒有一下子將那三千家丁全部培養出來的野心,畢竟一來那太費時,也太費錢。二來吳三桂剛到這個世界,信心還不是很足,他想暫時先挑一部分家丁出來做個嚐試!
吳襄並不知道此刻吳三桂的心思已經不知道飄到那麼遠的地方去了,他看兒子一直沉默不語,還以為是傷勢沒有完全複原,遂有些心疼地道:“長伯,你要好好靜養才是。這一次,你雖然救了為父一命,但是卻也引起了你舅父的嫉恨!往後隻怕你我父子的日子不會太好過了!”
他口中的舅父就是指祖大壽,祖家世居遼東,是寧遠衛世將,到祖大壽這一輩時,已曆五世,皆以軍功發家。
為了打擊遊牧民族,大明帝國投入了巨資來養活遼西這支軍隊,掌握遼西這支軍隊的將領都深深的明白一個道理:如果邊境太平了,軍隊自然要裁撤,軍費自然就少了,就沒有多少空餉可吃、沒有軍功可拿、難以升遷了,因此要“養匪自重”。
匪越來越強壯,遼西武人集團也就越來越強大,這些武人世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擁有赫赫武功的李成梁。
李成梁就是典型的養匪自重,努爾哈赤的崛起,李成梁有著不可低估的“功勞”——努爾哈赤是他的幹兒子,是李成梁建議朝廷封努爾哈赤官職,讓努爾哈赤在眾少數民族中有了帝國冠名的威望,才能帶著建虜橫行遼東,掃清了所有攔在建虜麵前的障礙。
祖大壽也是遼西的武人世家,他與袁崇煥同守寧遠,獲“寧錦大捷”,立下大功,至崇禎元年,已經擢為前鋒總兵,如今掛了征遼前鋒將軍印。
祖家如今的勢力在遼西雖然比不上李成梁,但是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強勢。
吳三桂不禁愣了一下,他原本就看不起祖大壽,於是鄙夷地道:“嫉恨?為什麼?”
雖然吳三桂上輩子過的也不怎麼得誌,雖然在體校也算是橫著走的人物,群體鬥毆事件沒少摻和過,但是在學校並不怎麼討人喜歡,連女朋友都沒有。
但是身為一個熱血青年,國家大義和民族氣節他還是有的,他對於曆史上的漢奸祖大壽可真沒有什麼好感——盡管這漢奸現在是他舅舅。
不過吳三桂還是沒有把這個舅舅當回事,前幾天自己的老爹就在城外被建虜圍困,祖大壽居然不敢派人去救,這件事更是加重了吳三桂心中對祖大壽的鄙夷。
吳襄知道兒子肯定會因為祖大壽不肯救援的事懷恨在心,但是他卻語重心長地道:“為父當年不過是個馬販子,雖然後來中了武舉,但是這個武舉在祖大壽的眼中根本狗屁不是,你覺得祖大壽為什麼要把他妹妹嫁給我?還一路助我升為都指揮使?甚至就在這一兩年內,為父就能升為錦州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