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壽自然也被皇太極這一番推心置腹的話說的怦然心動,隻是礙於顏麵沒有立即答應,等皇太極說完之後,他立即把眾將聚在一起商議。
“眾位有什麼想法,不妨都說出來參考一下?”祖大壽見眾將都麵麵相覷,沒有吭聲,隻好率先挑起話頭。
馬大進道:“娘的,誰知道這虜酋說話做不做的數?萬一我們開了堡門,建虜進來之後卻不認賬怎麼辦?”
薑桂搖頭道:“這倒不至於,這皇太極好歹也一方梟雄,言出必行。否則日後隻怕會被人恥笑!”
馬大進卻不以為然地道:“被人恥笑又如何?老子那時候死都死了,有人笑他老子也聽不見!”
在這個問題上,以馬大進的眼光和見識自然不會想的太深,但是祖大壽卻明白皇太極親臨城下對天盟誓的意義。皇太極既然有此心,自然不會變卦。隻不過他也明白馬大進的心思卻是大多數的中下級將領的心思,比較不久之前,建虜還在永平來過一次大屠殺!
所以,祖大壽即便想投降,也必須要將這些明軍將領心中的結解開,否則,即使他下令開門投降,也絕不會有人響應。
於是他站在堡樓上,揚聲道:“祖某亦深知大汗言出必踐,奈何手下將士心中卻多有疑慮,畢竟八旗將士素有殺降民之舉!”
皇太極朗聲道:“殺遼東降民乃是先汗所為,朕現在也很後悔當然未曾勸阻先汗,至於殺永平兵民乃是二貝勒阿敏所為,他已經被朕處罰圈禁了。故而請祖總兵放心,朕是不會殺降民的,爾等一經歸順,朕定將加以恩養!”
此話一出,祖大壽已經決定投降了!
“祖鎮台莫非是要降建虜了?”一個冷漠的聲音從祖大壽的背後響起。
祖大壽心中一驚,知道如今在大淩河堡中,敢這樣和自己說話的人,就隻有何可綱了。
何可綱是遼東人,袁崇煥到遼東後,逐漸成為其最信任的武將,擔任寧遠道的中軍。寧遠守城戰和寧錦大戰都親身參與,功勳卓著,升為參將,崇禎元年袁崇煥任薊遼督師後,提拔他為副將。
袁崇煥裁汰關外諸總兵,隻留三人,就是何可綱和祖大壽、趙率教,何可綱以副將銜典中軍守寧遠,足見袁崇煥對其的信任。袁崇煥甚至對崇禎皇帝稱讚何“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謀,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豎,實可綱力”。
但自袁崇煥下獄被殺以後,何可綱的處境開始逐漸變得艱難起來。收複永平四城之戰、援錦州之戰,他都立功不小,但一直沒有得到提升。以他的能力,顯然可以獨當一麵,但卻隻能長期作為祖大壽的副手,執掌袁崇煥的舊部,而能力在其下的吳襄、黃龍等人卻紛紛被提升為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