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4章 農業改革(1 / 2)

崇禎六年,春。

取得海上霸權的吳三桂,一麵開始進行海上貿易,一麵開始在朝鮮進行農業上的改革。因為小冰河氣候對整個大明帝國的影響是致命的,而朝鮮雖然也受到影響,但是卻比大明帝國要好的多。

在吳三桂的前世,“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一度非常流行,不過那其實不能怪萬曆本人,因為萬曆皇帝遭遇的是幾千年、乃至於萬年、百萬年都很難遭遇的極度寒冷時期。萬曆時期明朝三大征,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不幸的是從1600前後,極度寒冷的時期驟然加劇,糧食產量驟然下降,這對於一個人口龐大的帝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這樣長時間和高密度的災害極度削弱了明朝的國力,以至於後來發生的薩爾滸之戰中,以火器軍械為主要戰力的明軍被迫在糧草和裝備都匱乏的情況下和建虜開戰,而且在薩爾滸之戰中的三個分戰場上,明朝軍隊的數量都不如後金軍,後金軍以其機動性取得了每每數倍於明軍的優勢兵力,結果可想而知。

崇禎即位以後,災情更是進入了穀底。

在崇禎當政的短短十七年裏,就有一半時間以上時間中原關中地區出現大麵積的旱災(天啟二年至崇禎二年,陝西八年皆大旱不雨:崇禎六年西安旱災,米脂大旱,鬥米千錢,人相食。)通常旱災一旦形成,就是寸草不生,赤地千裏,影響範圍相當大,而旱災過後,必然會引起蝗災,蝗蟲的災害很容易蔓延到旱災以外的地區,因為蝗蟲的災害是移動性的,使得離旱災極遠的地方,都會遭到波及,而稻麥皆被掠食光。

苛捐雜稅和天災無疑是流民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但流民問題持續出現並一直得不到解決。就反映出隱藏在後麵的深層次問題,那就是土地兼並嚴重和吏治極端腐敗。明末的土地兼並可說是中國曆史上最嚴重的,而兼並的主角又是宗室藩王。這些宗室藩王們兼並了土地,又不會老老實實納賦納捐。所以土地兼並就造成了兩個問題,一時流民越來越多,二是國家財政收入越來越少,這又使得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自然有造成更多的流民,形成一個無法解套的惡性循環。

吳三桂要想幫崇禎緩和一下大明帝國的矛盾,就必須要幫助崇禎解決流民的問題,而要解決流民的問題,就必須在朝鮮進行農業的改革。隻有這樣,吳三桂才能為大明帝國爭取時間,也為他自己爭取時間。

農民的問題是困擾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大難題,曆史上的絕大多數朝代在剛建立政權的時候,基本都是通過采用平均地權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把農民控製在自己的那一小塊田地裏。然後隨著政權的穩定,很快就會發生土地兼並,並且會越來越嚴重。然後就是農民破產,破產後的農民就會起來造反,打倒舊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