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的鄭芝虎加入倭寇隊伍,妄圖借助倭寇的力量卷土重來。結果在偷襲朝鮮濟州島的時候被發覺,幾次三番將倭寇擊敗之後,倭寇仍然不死心,吳三桂決定收繳倭寇,建立另外一個更加穩固的基地——日本。這樣即使與大明徹底決裂,也無關緊要。
於是海軍一直追著倭寇到日本國本部。
日本的小農意識其實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豐臣秀吉這位號稱“智囊”的日本權臣、戰略家,耗費舉國之力,連半個朝鮮都打不下、守不住,卻執拗地想要要瓜分大明帝國,雖然這隻是他的夢想,但是事實上他連怎樣分配“即將到手”的大明、乃至印度土地,都已經有了腹稿,甚至起過將日本封地還給天皇,自己改占中國土地為補償的念頭。
“擁有一座城、一塊地”的夢想,是許多日本人的潛意識,其實日本古代的“城”,按照中國的標準,大多連個山寨都算不上,但在國土麵積不大、又大多是山地的日本,擁有一座城,便是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可是日本太小了,容納不下如此眾多的“城的夢想”,豐臣秀吉侵朝,企圖侵華,就有為為數眾多的功臣、部下尋找封地的考慮。
吳三桂深知“倭人不滅,永無安寧”,於是下令徹底封鎖日本。然後通過海上貿易,將觸手伸到南亞和非洲,並從非洲買回來三千黑人奴隸。將這三千黑奴武裝起來之後,開始入侵日本。
倭人崇尚武士道,國內武士橫行,其實倭人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殺;注重禮儀而又野蠻殘暴;欺壓弱者而又順從強者,又極端貪婪,這個民族骨子裏似乎流的是野獸地血!
但是再凶悍的野獸也沒有見過這些全身漆黑,牙齒雪白的怪物,他們隻當是地獄來的鬼怪,於是日本武士軍團紛紛一觸即潰,被打的落花流水。
吳三桂盯上了日本國內最大的銀礦石見銀礦,這是十六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亞洲最大的銀礦,他可是對這個銀礦是垂涎三尺。
在中國和亞洲其它國家,金銀的兌換率是一比十,而在歐洲,金銀的兌換率是一比十五,所以,破虜軍的船隊前往歐洲購買東西都是以黃金來支付,而絲綢、瓷器、茶葉等則隻接受白銀付款,僅此項差異,就能為破虜軍每年帶來數千萬兩白銀的收益。
有錢之後,在吳三桂和孫元化帶頭下,施行的兵工產業化,給軍事化帝國提供了有力的器械保障,火槍方麵,雖然還沒有研製出燧發槍,但是打造的直線膛的火繩槍無論是在射程還是殺傷力等方麵,都有所提升,造炮方麵,仿製的紅衣大炮性能也不錯,其他類型的火炮也在加緊生產中,另外噴射火器也被重點發展,已經具備後世火箭炮雛形的噴射火器樣式、品種多達幾十種之多,尤其是地雷武器,裝有砒霜等劇毒的毒藥地雷,生化地雷開始在戰場上發揮巨大的威力。
一時之間,吳三桂威名赫赫,拍馬之人比比皆是。
“吳將軍忠冠當時,功昭後世!”
“有貞臣之節,有良將之風”
“親曆戰陣,躬冒矢石,決策於萬眾之中,製勝於千裏之外”
“處憂患而不驚,肩弘钜而不亂。”
……
之所以沒有徹底消滅建虜,是因為即使他吳三桂能將建虜徹底滅掉,大明也早晚會滅亡,因為滅亡大明的不是建虜,也不是流民,而恰恰是大明朝廷自己。正所謂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吳三桂必須把建虜留著,一直留到大明的封建勢力被流民和建虜摧枯拉朽般推dao,倒時候重建一個華夏帝國的難度就要小的多。
否則吳三桂就要麵對來自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噬,想要改革就會舉步維艱。因為人,無論是英雄、還是普通人;在曆史大洪流中,都是無奈的、無力的;表麵上他力量非常偉大,實際上隻因為他代表了某個利益群體的利益。失去這種背景,他們將馬上將表現得非常無力。
等到建虜消滅了大明之後,再出手消滅建虜,然後由海路和陸路夾擊偏安江南的南明,一舉蕩平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