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項是偷襲英國最大的海軍基地樸茨茅斯。由於樸茨茅斯海軍基地的出口正對著懷特島,那裏有中華帝國的海陸空軍事基地,英國人向來認為中華帝國的軍隊在那裏,全世界沒有人敢襲擊樸茨茅斯。因此防禦鬆懈,加上這段時間中華帝國為了防止瘟疫傳播到基地,已經嚴令軍艦不得進入樸茨茅斯附近巡邏,這就給奈特偷襲樸茨茅斯海軍基地製造了機會。
這項超級大膽的計劃得到了荷蘭高層的首肯,奈特一旦完成將扭轉英荷戰爭的結局。
但如此“大膽”的計劃同樣有著極大的風險:姑且不論沿途有英國的各種防禦設施,僅泰晤士河口和梅德韋河就多沙洲淺灘,隻有漲潮且順風才能通過,稍一疏忽,錯過潮位或是風向不順、風力不夠,則軍艦就有擱淺的可能,況且英國海軍的全部戰艦未必都已進港不能作戰。另外,對於硬體的依賴也是英軍未能料到這次奇襲的原因之一:在梅德韋河口和查塔姆之間,設有一根長達800碼、重14.5噸的橫江大鐵鏈。任何人也未曾設想到,荷蘭艦隊竟敢深入敵腹,將戰火引至大英帝國的家門。
同樣,在偷襲樸茨茅斯海軍基地的時候,奈特將麵臨來自後方懷特島的中華帝國海空軍的巨大威脅,稍有不慎偷襲艦隊將萬劫不複。戰後,就連奈特都不得不承認,如果中華帝國海軍動作再快點的話,他將無法全身而退。個中艱險,著實令他害怕不已。
都說戰爭是一場豪賭,那麼勝利女神大概常常會去眷顧那些敢於在關鍵時刻擲下巨注的人物,於是,世界海戰史上的奇跡出現了。
八月十六日這天,奈特率領兩支荷蘭艦隊(共計48艘戰列艦、60艘小型船、47艘縱火船)航行到泰晤士河口。趁黑夜漲潮之時,先遣艦隊順潮流溯入泰晤士河,一路炮擊,很快占領了英國希爾內斯炮台,奪取了貯存在此地的四、五噸黃金以及大量木材、樹脂等物資。荷蘭艦隊橫衝直撞,尋找並擊毀發現的英國艦船,一些最好的軍艦被俘虜準備作為戰利品帶回本土。荷蘭艦隊甚至還炮轟倫敦。
十七日,荷蘭艦隊長驅直入到達查塔姆船塢。英國海軍在這停泊了18艘巨艦,每艦都在1000噸以上,荷蘭艦隊進入後打啞了岸上的炮台,登陸部隊以及縱火船人員拆除或毀掉了河上障礙,很快英國就損失了6艘巨艦。其中蒙克的旗艦“皇家查理”號被荷蘭人帶回國內。
憑恃著“紳士風度”的英國人自然不恥這樣的奇襲,英軍的一位目擊者寫道:“這些威武雄壯、戰績輝煌的戰艦的毀滅,是我生平所看見的事情中最令人心痛的。每一個真正的英國人見了都會傷心泣血的。”
荷蘭艦隊橫行了三天,最後全部安全返航。之後,奈特便封鎖泰晤士河口長達數月。
同時,另外一支荷蘭艦隊南下,趁夜色偷偷避開中華帝國和英國的巡邏艦,順利駛入樸茨茅斯海軍基地。
就像荷蘭海軍火燒西班牙人的菲律賓艦隊和無敵艦隊一樣,荷蘭人對於偷襲港口放火燒船的事情玩的相當明白,可以稱得上是專家級別的了。
被瘟疫和火災搞得暈頭轉向的英國海軍萬萬沒有想到荷蘭人敢如此大膽的跑過來偷襲,而對麵的懷特島基地內,司令官黃祖培雖然得到了荷蘭人偷襲英國基地的報告,但卻磨磨蹭蹭的不增援,導致英國海軍在樸茨茅斯損失了超過兩百艘各類戰艦,其中大型戰列艦被焚毀三十多艘,基地被燒得一片狼藉。
這次奇襲給英國造成了近600萬鎊的損失,更使皇家海軍蒙受了奇恥大辱。英國遭此大敗,加之瘟疫和倫敦大火兩重災難,已無力再戰。
奇襲加速了英荷兩國的談判進程,兩國在這場戰爭中兩敗俱傷,中華帝國的最終戰略目的達到,將兩個潛在的世界海軍強國虐殺在搖籃裏,因此積極出來調停,從兩國當中撈取好處。
1658年8月25日,在中華帝國的調停下,英荷兩國簽訂了《布雷達和約》,根據和約英國放寬了《航海條例》,放棄了在荷屬北非方麵的權益,荷蘭正式割讓荷屬南美洲的蘇裏南,並承認英國在全球的殖民勢力範圍。這個和約實際上意味著英荷兩國在殖民角逐中劃分了勢力範圍。第二次英荷海戰隨之落下了帷幕。
兩次英荷戰爭後,英國和荷蘭都損失慘重,直接戰爭損失超過五億銀元,間接損失超過十億銀元。兩國停戰談判都沒有扯皮,可以看出兩國都沒力氣打下去了,因此衝忙結束戰爭。
原本,中華帝國還準備多拖上一些日子的,但是兩國提出的條件都很簡單,結果兩國事實上不用調停就簽署了合約。
不過,中華帝國的真正戰略目的已經達到,未來二十年內,英國和荷蘭都將無法崛起為海軍強國。
中華帝國扼殺了兩個潛在對手後,目光再次轉移到第三個潛在對手,那便是法國海軍。
經過十幾年的長足發展,法國海軍已經發展的很是強大了。在英國海軍和荷蘭海軍主力被打殘後,法國海軍主力便成為歐洲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區上除中華帝國皇家海軍之外的強大存在,對中華帝國海軍構成潛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