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掠奪與反掠奪(1 / 3)

由於西北對外貿易過程中,全力向各省輸出工業商品,導致各省民族工業遭到衝擊,對此西北集團采取了兼並手段。請加經|典|書友新群9494-7767尋找最快更新網站,請百度搜索

隻要肯以工廠入股西北財團,馬上就給各省那些辦工廠的民族實業家們先進設備,工廠依舊由其進行管理。

於是各省工廠紛紛加入了西北財團,實現了中國工業第一次大規模的資產重組。

不過作為中國實業代表人物,大生紗廠的老板張謇,此時卻依舊在死撐,不過廠裏一大堆的棉紗堆積著已經是賣不出去了。如果要賣的話,肯定要虧本。不賣的話,資金鏈又要斷裂。

如果加入西北財團,一切都不是問題。

問題是,張謇現在不樂意。這紗廠是他的心血,並不願意看到紗廠被西北財團所兼並,盡管看上去雙方都有好處。

但如同張謇這樣還在堅持的實業家卻是越來越少了,大部分的實業家都選擇了加入西北財團。

盡管看上去是被兼並了,但卻意味著更大的機遇。

此時的西北有先進技術,而此時的中國各行各業,也就如同一張白紙差不多,想怎麼塗鴉都可以。隻要拉上了西北關係,自然可以動用西北的一些資源,這意味著更大的財富。

這一年也是讓許許多多上海買辦商人們血本無歸的一年,光是一個上海就有近八萬買辦商人,這些買辦商人進口洋貨,並幫助洋人收購原材料進行出口,往年生意雖然遭到了西北商品的一定衝擊,但也並沒有如同1908年這樣的恐怖。

這一年由於西北商品的不斷輸出,各省老百姓很快就發現,西北國貨價格實惠,質量反而更好。這個時代的老百姓,口袋裏都沒什麼錢,所以過日子都是精打細算的,就是便宜上一個銅板,也有吸引力。不過這年頭的老百姓消費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質量和口碑。

首先市場上同一種商品的數量並不多,不似二十一世紀的市場那樣牌子多得數不過來。所以隻要質量不好,老百姓很快就會記住。但如果是質量好,就算貴那麼一點,這年頭的老百姓也大多會選擇質量好的,因為質量好代表著更耐用等特性。

加之西北集團在對外銷售商品過程中,大搞促銷、贈送活動,迅速的占領了各省市場。同時從各省市場中購買原材料。

如牛皮、豬鬃、桐油等等原材料,之前都是被洋人廉價攫取,然後運回歐洲一加工,就成為高級商品再賣到世界各地去。

如長江流域,牛皮是大宗原材料。西北工業將這些牛皮購買回去後,大可加工成皮帶、皮靴等商品。此時軍隊數量增加,對牛皮的需求量就更大了。這些牛皮做的皮帶、皮靴,在士兵彈盡糧絕的時候,還可以用來充饑。

與洋人的競爭也就不限於商品市場方麵了,還有原材料購買方麵也充滿了競爭。

很多血本無歸的買辦商人,已經轉而開始銷售西北商品,並開始為西北工業收購原材料,西北商品的輸出,以及原材料采購還有一個大法寶,那就是汽車。

汽車降低了那些道路還錯的地區的商品輸入成本,以及原材料輸出的運輸成本,這使得西北的商品,在那些無鐵路和水運的地區價格顯得更便宜,這就足以搶占大半市場了,也使原材料收購價格可以提高。

西北軍情局下設宣傳科,各省到處都是宣傳科的人員,這些人員在市井中大肆散布各種西北政府想要向老百姓傳達的言論,號召老百姓購買國貨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宣傳項目。除了在市井中宣傳,西北集團開始逐漸控製中國各省的報社,從而主導知識分子的輿論。

控製報社的方法分兩種,一種是直接收購,如果價格太高則放棄。二是自己辦報社,西北集團剛研製出了最先進的印刷設備,同時自己也有大型造紙廠,報紙成本大大降低。再則西北工商業逐漸發展,這些報紙能拉到足夠多的廣告,當然大部分的廣告都是西北集團自己預留的,如果有土豪想要廣告,隻要砸出足夠的錢也可以把廣告位置讓給他們。同時西北也有其戰略需要,因此西北集團辦的報社絕無辦不下去的可能。

再則,西北辦的報社采取更為專業的製度,即自己培養記者對新聞進行采訪,同時各個西北集團控製的報社在各省形成一個新聞挖掘網絡。並配備無線電台,某省發生了什麼事,很快各省西北集團控製的報社就都會收到。同時還向世界各國派遣記者,獲取國際新聞,而不是是完全靠向外媒購買新聞。

在報紙發行方麵,西北集團利用已經初步構建的商業網絡,成立各個賣報點,並給送報員配備自行車進行送報,請報童在街上賣報。報紙價格也非常便宜,隻需要花兩個銅板就能買到一份報紙。

而且這些報紙並未直接打上西北的標記,很多時候別人還以為是該省當地的報紙。但幕後老板,實際上是西北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