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報紙銷量,西北集團采取多種手段。一是豐富新聞量,對時政、經濟、軍事、災害、動亂等新聞進行全麵報道,讓讀者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同時附加一些點評。二是增加娛樂版麵,刊載一些小說,報道一些風流韻事、市井奇聞。
在這樣的手段下,西北集團在上海辦報首獲成功,《西北日報》的銷售量在上海已經突破了十三萬份,《西北日報》是西北地區銷量最大的報紙,不過在上海也賣出五萬份,卻是非常驚人了,要知道《西北日報》主要是報道一些西北的新聞,不過也有各省及其他國家的重大新聞,但其他省份及其他國家的小新聞就少很多。小新聞,都是西北地區的新聞。
但是《西北日報》以其豐富的新聞量,秒殺了一大片競爭對手。與《西北日報》相比,其他的報紙就太不專業了,同樣的新聞,《西北日報》總是最快報道的,甚至是比那些外媒報道的速度還要快一些。購買一份《西北日報》就可知道天下大事了。
《西北日報》的售價也便宜,而且頁數最多,還有娛樂版可以看,這年頭沒有電腦看網文什麼的,《西北日報》成為知識分子們重要的精神糧食來源。
除了《西北日報》,各省開始陸續出現西北集團控製的省份報紙,銷量相比其他報紙也都遙遙領先。
這些報紙為西北商品的銷售,以及政治宣傳增添了很大的助力。
通過這些報紙,全國的知識分子首先了解到了西北的情況,然後又口耳相傳,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了西北的情況。
西北商品大舉反攻民族商品市場,自然也引起了列強的關注。但是英國對此無動於衷,沒有任何的幹涉,各國洋行在華營業額為此大幅度縮水。
在金融領域的競爭方麵,西北銀行開始向全國蔓延,西北銀行首創一元開戶,而且錢存進銀行有利息可以拿,使西北銀行的存款量迅猛增長,為西北集團的投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此時世界經濟進入繁榮階段,西北銀行的投資規模很大,但是在投資項目上,對於橡膠投資是最為忌諱的。
如果來貸款的商人是為了投資橡膠,或是想用橡膠股票來做貸款抵押,西北銀行一概不予放款。不過此時中國的橡膠熱潮還未形成,這樣的現象並不嚴重。西北銀行的貸款,主要還是用在了西北工業擴充上。
橡膠股票可能變成一堆廢紙,但是工廠卻是不可能變廢紙的。工廠屬於耐消耗的產業,不似農業那樣是消耗性的。隻要把工廠建設起來,如果不考慮什麼技術落後問題,設備用個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都可能沒太大問題,隻是期間要進行一些維修而已。
沈凝雲卻是在親自炒作橡膠股票,這是因為他有一定把握能夠在股蹦前把資金抽逃出來。但他對於中國的那些散戶沒信心,這些散戶就像是一群肥羊,如果真的把錢借給他們去炒股票,很多人連褲襠都得賠進去。
所以西北銀行的放款條件很簡單,那就是辦實業的可以拿到貸款,而且西北集團對於貸款使用情況有定期檢查,杜絕貸款被亂用,或被投入到股市中炒作橡膠股票。至於其他的抵押貸款,也可以給。但例如值10萬元的土地作為抵押,西北銀行隻願意給6萬元的貸款,還不上錢的話,土地就是銀行的。至於這筆錢怎麼用,銀行是不管的。
西北工商業在中國各省都有一定程度的展開,但是西北工商業並非是一味的掠奪,而是通過商品輸出、金融攬儲等手段將錢收到手上後,再在各省投資鐵路,然後將錢又通過雇傭工人的方式花出去,然後再用商品輸出等方式將錢收回來。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循環,即西北集團擁有了鐵路等資產,而老百姓通過勞動,也有錢購買到商品。不似各列強隻是一味的輸入商品,投資雖然有,但規模沒有西北集團這麼大。
此時的中國,已掀起了一股鐵路修建熱潮。
國民都在反思中國為何落後,然後又找到了一個原因——沒有鐵路!這個觀點得到滿清政府及廣大士紳百姓的認同。
於是各省的鐵路修建的集資活動就展開了,四川、湖廣等地老百姓節衣縮食的把錢拿出來,紛紛購買鐵路股票。希望早日能將鐵路修起來,從而讓他們富起來。
此時的中國,鐵路股票成為了窮人的止痛藥,是廣大老百姓的精神寄托。這也造成了,橡膠股票崩盤後,滿清政府損失慘重,無力賠款的情況下將鐵路讓給列強,從而引發了四川保路運動,因為滿清觸動了老百姓的精神寄托,老百姓自然不容許看到他們的精神寄托被剝奪。
四川鐵路、粵漢鐵路這些鐵路,都進行了大規模的集資。
這一年津浦鐵路通車,天津到浦口(南京對岸)的鐵路開通後,使西北商品可以從津浦線將商品運到更多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