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下令徹查。

然而這一查才知道,祁大人平日的衣食住行,其所有支出皆由夫人顧氏包攬。

而京都現如今最時興熱鬧的布莊、酒樓、茶館等,都是顧氏名下的產業。

她建造的工坊更是遍布整個大慶,就連聖上都有所耳聞。

去年南邊鬧雪災,當地一家工坊不僅捐錢捐物,還第一時間收留了不少災民,前去賑災的欽差大臣曾特意上書提起過。

隻是誰都不知道工坊背後的神秘東家,會是祁望的夫人顧氏。

聖上對這位奇女子的經曆感到萬分好奇,原想見一麵,然而她已經在一個月前就離開了京都,隻能等來日再尋個機會好好封賞。

至於祁望,他顯然是無辜的。

聖上為了安撫,賞賜給他不少金貴物件,之後又重罰了那個彈劾祁望的大臣,這事便算是揭過了。

不過祁大人吃軟飯的事情,還是很快就傳入了坊間,成為京都一樁笑談。

聖上聽說後,又尋了個由頭,補償性地賞賜了不少東西。

祁望是不在意這些虛名的,軟飯他從小吃到大,早就習慣了。

他老老實實地謝了恩,便命人將這些東西和這個月的俸祿,一並收入庫房充作家用。

至於顧青青,前兩天倒是來了封信,說是已經到了江南一帶。

這幾年,她的生意急速向外擴張。但因交通不便,溝通不及時,工坊雖派了專人負責,但難免有顧及不到的地方,去年更是出現了好幾起工坊管事假公濟私的事情。

攤子鋪得太大,顧青青沒法將事情全部丟開手去。索性每年都會抽出時間來,到各地工坊轉上一圈,順便幫下麵的管事緊緊皮。

這一去,通常沒有三五個月是回不來的。

果不其然,到了十二月,顧青青來信說已經在返京的路上了。

祁望一直算著日子,估摸著她快要進京了,每天下差了,先回家換下官服,再去渡頭上轉轉。

他和顧青青的女兒寧寧,還不到四歲,也不知道從哪裏知道了這個消息,在家鬧了一上午,非要去渡口找娘。

祁望上朝去了,家裏沒人能勸得動她。

安氏也沒想到,寧寧去年和她爹隻去過一次渡口,那次還沒接到顧青青,中間隔了這麼長時間,她竟然還記得這件事。

這孩子性格活潑好動,體力更好。在家的時候,每天都是好幾個丫鬟婆子時刻盯著,要是出門,去的還是繁忙熱鬧的渡口,需要的人手隻會更多。

再者,昨天夜裏還落了場雪,現在還在化,正是最冷的時候,實在不宜帶孩子出門。

安氏硬是沒點頭,隻推說等祁望回來了,讓他帶她去,才勉強將她哄住。

等到祁望下值,安氏趕緊把這小祖宗送來。

祁望以前一進家門,先得領著女兒出去走一圈,等她在外麵玩累了,要抱了,夜裏才會好好睡個覺。

若是輪到他沐休,那就得四處找新鮮地方給她玩,太近的還不行,她早就玩厭了。

祁望覺得女兒估計是想娘了,自己又好幾天都沒帶她出門了,心下一軟,便同意了。

命丫鬟給寧寧找了件最厚的鬥篷,將她裹得嚴嚴實實的,父女倆才一起乘車前往渡口。

渡口上人頭攢動,貨物上上下下,商人、腳夫你來我返,一片繁忙的景象。

馬車停在渡口外,祁望抱著寧寧下了車。

路邊全是賣吃食的小攤,燒餅、包子、麵條等頂餓的食物。

這裏人多,祁望怕女兒被撞到,所以一直抱在身上,沒讓她下地。

他身量高,長得又白,這幾年入朝為官,漸漸也養出了些清貴氣質,此時懷裏抱著個粉雕玉琢的女娃娃,人群中格外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