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這個林大郎上朝,莫不是又想折騰什麼大事了?

之所以大家會這麼去想,也是因為上一次林立文這般突然出現在朝堂上,便折騰出了官辦農學,和開設特製科選拔的事。

這一次,林立文提議道,官辦農學既已開設,那麼便應該將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農學班給朝廷培養和選拔出善農事的人才,那麼這些人才就該把他們每一個都用起來。故往後農學班裏凡考核達標者,可作為下屬農官,將其分配至各府州去協助當地主官,負責教導當地百姓稼穡農桑一事。

然後這話一出來,朝臣們便被震驚到忍不住紛紛看向林立文,卻無人出一聲。

而眾人皆不出聲的原因,是因為朝臣們雖震驚林立文這一次的大折騰,但卻尋不到反駁他的點。更甚至,還有一部分朝臣不僅沒有想著去反駁,反而還因林立文的提議,開始認真思考了起來。

要知道曆朝曆代,雖講究的是以士為尊,但同樣也都很看重農業。在治國上,統治者一直實施的都是“重農抑商”的政治思想。更一直以來還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1)”之說。

再者,後麵的特製科考核,選拔的還是茶樹種植相關的才幹。

因此上一次,朝臣們對於林立文提議的增設官辦農學,並舉行特製科考核等事才會那麼快便輕易同意了。

而這一次,林立文的提議不僅符合時下的政治思想,他的這種做法,對地方外放官來講也是有顯而易見的好處。

還是那句話,地方主官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替朝廷征收賦稅。而時下這種封建社會的賦稅從哪來?大部分自然都是從百姓那裏來的。

所以百姓富足,各地主官方才能得好,朝廷才能得好。

可要想百姓富足,便離不開地裏的農作物產出。

百姓若是地裏產出不夠,因此繳納不出足夠多的稅收,誰的過錯?朝廷自然是會認為,這是當地主官的過錯。

所以在過去,官員們大多數都不是很喜歡被外放。

如被外放到上等府州之地還稍微好些,似那中等府州,尤其是下等府州的外放地,屬於很多朝臣們都避之不及的地方。

因為這些地方本來就不富庶,根本遭受不住一點意外。時下百姓種地又幾乎還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若某一年運氣不好,再遇上氣候幹旱,雨水暴漲等影響到農作物的惡劣天氣時,對當地的百姓來說是災難,對他們這些外放主官來說,便是失職之罪。

於是在經過朝堂上的一番商議後,最終朝臣們基本都同意了林立文這一次的提議。

不過同意歸同意,好些人還是覺得這事該再慎重思考一些時日的,因此一部分官員私底下便免不了議論這事。

主要是這麼一來,往後這事便會成了製度。還有那農學院,也是要徹底翻身的節奏。更為要緊的是,將來朝廷裏便會多出許多的農官。

雖說這些農官品級上有了限製,官職都比較的低微。

但再是如何的低微,它也是正經的官身。

“你今日都未曾注意嗎?”有官者便道。

“注意什麼?”

“注意聖上啊!”

能站在朝堂上的每一個人,都是聰明者。所以也隻一個“注意聖上”,原本還想議論的官員便立刻安靜下來了。

因為他此刻想起來了,在今日的朝堂之上,永興帝坐在那,整個人顯得格外的平靜。而永興帝能這麼的平靜,便說明了一點,林立文這一次的提議,他事先便知曉了。

所以一些朝臣們當時便看明白了,永興帝事先知曉了這件事,還能由著林立文今日突然出現在朝堂上,便也說明了永興帝對此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