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宣德爐(1 / 2)

常老爺子賀壽沒有大操大辦,隻是在家裏擺了兩桌,前來賀壽的人不少,但有些都是來去匆匆,放下禮物就離去了,留下來的可以說是常老爺子最親近的人,還有最看中的人了。

在這羣人中,除去常老的親友家人,恐怕就隻有駱天和另外一名年輕人了,那年輕人的樣子相當狂妄,看駱天的眼神也是不屑的樣子,不知道是什麼來路,和駱天一起來的周伯齋說道:“那是常老的弟子,叫周軍。”

賀壽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自然是賀壽了,來人紛紛送上禮物,種類還真是繁多,有補品,有名牌香菸白酒,還有衣服,大家都把目光看以周軍身上,作爲常老的入門弟子,他會送什麼禮物自然獲得大家的關注,看周軍的樣子很自信,他掏出一個顏色素雅的包裝盒,恭敬地送到常老手上:“老師,這是弟子送您的禮物,祝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常老笑著接過來:“費心了。”

旁邊有人起鬧:“拆開來看看吧,讓我們見識見識。”

常老笑著把包裝打開,裏麵赫然是一個銅香爐!!周伯齋輕聲對駱天說道:“是宣德爐,你看如何?”

“宣德爐沒有真假之說,隻有年代早晚,最值錢的自然是明代宣德年間所製的,他這一個嘛……我先不說,讓常老先看看吧。”駱天賣了一個關子,周伯齋則若有所思起來。

周軍得意地說道:“老師,這是明代宣德年間的銅香爐。”

明代宣德年間所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銅香爐並不是明朝纔開始出現的,焚香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人們爲了禮儀將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歡在讀書、寫字的書房內,焚上一柱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因此,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陶、瓷、銅、鐵、瓦爲材料製成的香爐,等到了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

“宣德”是明朝的一位皇帝,爲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禦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製香爐。

爲保證香爐的質量,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成品後的銅香爐色澤晶瑩而溫潤,實在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爲銅香爐的通稱。宣德三年利用這批紅銅開爐共鑄造出三千座香爐,以後再也沒有出品,這些宣德爐都深藏禁宮之內,普通百姓隻知其名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爲罕見。

假如周軍送的這個宣德爐是真正的宣德三年所造,那麼這一份壽禮足以蓋過自己的這幅新發現的閻立本畫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