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陳勝吳廣作為農民的局限性暴露出來了。陳勝打下陳縣後,即召集當地三老和豪傑共商大計。這些人都是有奶便是娘的人,眼見陳勝幾萬人的軍隊開進城,還商量個屁呀!於是紛紛建議陳勝稱王。他們拍馬屁說:“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哪裏經得起這等吹捧,是果斷地做出了稱王立國的決定,就以陳縣為都城,國號為“張楚”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
這裏就看出陳勝最後不可能成功的曆史必然性了,剛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迫不及待地要稱王,做到頭也就是一地方割據政權。比起後來項羽和劉邦以及六國後裔相約的誰先進入關中誰稱王來看,陳勝吳廣確實鼠目寸光了一點。再說了,楚國滅亡的時候,君王的尊號也不過是“王”,你丫現在就要稱王,那把正宗的楚王皇室血脈朝哪裏擺?何況你還打著楚國的旗號。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才是王道啊!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張楚政權的建立,極大地推動了全國範圍反秦鬥爭的高潮,大家夥一看,媽的,這一農民都能成事,何況咱呢?高高飄揚的“張楚”大旗,成了農民起義中心的標誌,顯示了巨大的號召力。各地以“張楚”軍名義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農民起義的烈火已成燎原之勢。在農民革命洪流的推動下,一些貴族殘餘勢力也紛紛收羅舊部,起兵反秦。當時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領有劉邦、項梁、項羽、英布、彭越等多人。當然,這些人日後都比陳勝做得大。
拿破倫有滑鐵盧,陳勝的滑鐵盧也出現了,那就是滎陽。滎陽是通向關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附近還有秦囤積大量糧食的敖倉。拿下滎陽,就打開了通向關中的門戶。再取敖倉,既可切斷秦軍糧草供應,同時也解決了起義軍的軍需問題。可滎陽既然是重鎮,哪裏是那麼容易打下的,吳廣久攻不下,張楚軍的戰略攻勢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昏庸無能的秦二世這時候做了一個這輩子唯一正確的決定,他赦免了在驪山陵服役的幾十萬刑徒,封章邯為將軍,臨時組編軍隊阻擊起義軍。正在休整的農民起義軍被突如其來的幾十萬秦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被迫退出關中。在曹陽亭固守、抗擊秦軍數十天後,又敗退澠池。起義軍將領在幾經挫創、無糧無援的情況下,又率部與敵激戰十餘日,終因寡不敵眾,拔劍自刎。至此,張楚政權開始走下坡路了。
章邯大勝後帶兵繼續東進,這時圍攻滎陽的農民軍麵臨腹背受敵的危險,起義軍將領田臧與假王吳廣意見不合,認為“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竟假借陳勝之名殺害了吳廣,結果導致這支起義軍部隊全軍覆沒。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讓張楚軍覆滅的,不是章邯,而是他們自己。內部混亂的管理製度,上下級的關係複雜,軍事指揮權不明確,等等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集中爆發,釀成了這一悲劇。
隨著反秦鬥爭的開展,革命隊伍內部的離心傾向也在滋生蔓延。陳勝派往各地的將領各存異心,爭相稱王,起義軍內部公開分裂。如北征的武臣自立為趙王,蛻變為割據頭目。其部將韓廣在攻略燕地後也自立為燕王。攻取魏國舊地的周市雖未自立為王,卻立了魏國後裔寧陵君咎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與此同時,群起響應的各地英豪也不再聽陳勝節製,直接孤立了作為反秦主力的陳勝“張楚”政權,給了秦軍反撲的機會。
秦將章邯解除了起義軍對滎陽的包圍後,即傾全力進攻陳縣。公元前209年12月,陳勝親率農民軍將士與秦軍展開激戰,雖奮力拚搏,終究未能挽回敗局,被迫退至下城,正當他準備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的努力。但沒想到,陳勝竟被跟隨自己數月的車夫莊賈殺害,成為千古遺恨。
陳勝從謀劃起義,到稱王立國,再到兵敗被害,前後不過半年時間,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不管怎麼說,他親手點燃的反秦烈火燒紅了大半個中國。更重要的是,他以實際行動證明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樸素真理,第一次將人人平等的概念向全中國人民做了充分的詮釋,打破了儒家思想君臣父子的虛偽謊言。中國的民主思想啟蒙運動及革命啟蒙運動,自陳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