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孝他們這是吃飽了沒事幹,聖上予以置之不理就是。”說罷楊太後遂將奏章扔到一邊去了,全然不看理宗此刻臉色如何。
(吾是楊太後的自稱,哀家那是明清戲看多了,元以前都是吾、予、我、本宮,這些才是正宗漢人皇後、皇太後的自稱。)
話雖是這麼說,但楊太後也知道此事沒那麼簡單,禦史台十二人聯名彈劾,就算皇帝再想壓製,那也要掂量掂量了,更何況理宗大權都還不在手中呢。
看到楊太後將奏章扔棄,轉而悠然自得的品著香茶。理宗卻是急得要死,今個要不給個結果,不知道明天還會出什麼幺蛾子呢。
這趙武,理宗是打算保定了,隻是該怎麼保,他是拿不出一個方案來。追其原因,主要是身邊沒有可人兒。
此次保住了趙武,這也報答上次救命之恩,以後才不會被人評作無德皇帝,連救命大恩都不報,如何統領百官,執掌天下。
為此理宗又厚著臉皮向楊太後說道:“母後,兒臣也曾想置之不理,可是這十二名察院聯名上奏,您說說這該怎麼辦?”
這次理宗的語氣不可謂不低下,已經超出了他皇帝的限度。楊太後也聽出來了,遂放下茶杯,嗬嗬笑道:“這事好辦,史彌遠無外乎就是盯住了棗陽那個位置,給他就是了。至於趙武,再不濟,吾與聖上一起還不能保住他的差事嗎!實在不行就調回臨安守衛皇宮吧。”
一語點破夢中人,想想棗陽發展的趨勢,還有那三萬駐軍,一旦拿到了棗陽的位置,這三萬大軍還不就是史彌遠囊中之物了。
史彌遠有沒有窺視皇位,這個恐怕隻有他自己知道了。但他想要保住現在的權勢不會失去,唯有手掌兵權。
這樞密院統掌全國十三路數十萬大軍,不到萬不得已是決計不會給他的。三衙執掌禁衛、廂軍、土軍,這些個軍隊,除了平平內亂,真打起仗來,毫無用途。
想明白了這點,理宗一雙緊皺的眉頭也隨之展開,露出滿臉笑顏:“謝母後教誨,兒臣記下了,這就去召集禦史台察院們議議此事。”
說罷理宗向楊太後行了一禮,就欲退出,卻被楊太後叫住了:“此事急不得,急不得。如果你想保住趙武的小命,那就讓他們急。”
說完這句話,楊太後這才示意理宗該退去了。理宗會意,施禮退出。在回往福寧殿時,理宗一直都在琢磨楊太後說的最後這句話。
想來想去,他都無法明白楊太後說想要保住趙武的小命,難道隻為了一個小小的棗陽知軍,就非要鬧出人命嗎?
“趙武一個小小知軍,怎麼會討罪史相國呢?”理宗想著想著不由得嘟囔了一句,沒曾想卻被跟在身後的那小太監聽到了。
那小宦官快走幾步,伸手拉了拉理宗的衣袖。理宗正想得入神,突被這麼一拉,剛想回頭怒斥,卻見那小宦官不住的向他打眼色。
理宗一怔,遂即明白這小宦官肯定有話要對他說,但看他不時遊走的眼神,理宗停下了腳步,手背於後:“你隨朕去禦花園走走,其他人都先退下吧。”
眾人隨即退去,理宗隻有剛才那拉他的小宦官跟隨。看著宮人各自退去,周圍再無他人,還沒等理宗開口,那小宦官就跪地說道:“小的知道為什麼趙武會討罪於相國。”
“哦?”
“先前相國派過兩次使者去見趙武,第一次是吏部的人,第二次是相國的管家。第一次是直接拒之門外,第二次見倒是見了,卻把人家不問緣由就打了二十軍棍,這才使得相國管家懷恨在心,今相國權勢之大,管家豈有不報二十軍棍之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