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後的詢問,不光使呂良這個趙武手下第一謀士迷惑不解,就是趙武本人也是不明白。從進入臨安之後,這位高高在上的皇太後就對他關愛有加。
在上次來臨安的路上遭遇殺手,事後9527雖未查清楚是誰伸出的援手。但根據線索不外乎有三股力量,第一是朝臣的協助,但這個卻又立不住腳。自從真德秀至任後,朝中能敢和史彌遠對抗的外臣力量,可以說是沒有。
第二就是外戚楊家兄弟,可趙武和他們沒有任何交情,再者趙武也沒有他們可以利用的價值。這就令人費解了。
第三就是這楊太後,滿朝之中,敢於公開和史彌遠對抗的,也隻有她了。可趙武對她來說幾乎沒有任何的利用價值。
如果說有利用價值的,最受益的就是皇帝趙昀了,可他好像根本沒有這個能力。這個圍繞好久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答案。本以為都已忘記,可今日看到楊太後,又讓他想起了那群黑衣人。
路不長,太後的儀仗隊卻走的很慢。那是因為楊太後根本就無心光顧軍營將士,而她一手拉著趙武的手,一邊沒完沒了的說個沒完。趙武雖是無奈,可她畢竟是太後,也隻能由她去了。
好不容易來到了校場上,當全場整齊劃一的鎧甲著地聲,排山倒海的高呼千歲,著實把楊太後嚇個不輕。她雖為後幾十載,手掌萬民生死,卻從未親臨過軍營。
更是未曾見過如此壯觀的場景,黑黝黝的甲胄,在陽光的照射下,熾熱耀眼。單膝的跪拜,在標準的軍姿襯托下,顯得是那麼的壯麗。
這一刻,太後竟忘記了該說些什麼。一時驚呆在那裏,兩眼卻是直直的盯著威嚴的軍儀。
“太後,太後。”大太監來福看到楊太後竟如此失態,忙在後麵輕聲呼喚。
“哦。”楊太後回頭看眼來福,方才想起還沒有安撫這些大宋兒郎們呢。表情有些尷尬,但也隻是一瞬間的功夫。
稍後,楊太後就向來福揮揮手,來福點點頭,大步走到觀兵台前沿,先是肅穆掃視一遍下麵的方陣,伸手向後招去。身後有一手捧黃絹的小宦官忙不迭的把黃絹雙手奉上。
來福接過黃絹後,揮展開來,卻又故意吊人胃口,故作潤喉狀輕咳幾聲後,方才朗聲讀出黃絹上的詔文。
“太後懿旨:”
眾將聞言,忙單膝跪地聽候。
“爾等身入行伍已三月有餘,即將畢旗。三月能否將爾等練就成一直強兵,吾心不安。然,今大宋朝廷邊境不寧,爾等身為大宋將士,大宋好兒郎,該亮劍否?”
這是一段安撫外加問答的懿旨,這些兵要不要出營加入戰場,她楊太後並不想為這被天下人恥笑。特意擬出這麼一段,其用意就是要讓他們自己說出來。就好像幾十年前的誌願軍一樣,那都是他們誌願的……
跪拜在下首的趙武,先是一愣,隨後就明白了太後的用意,可他卻又不能帶頭來宣誓。雖說這些學生們是來從軍的,但進軍校前曾有約定,那時是要練上一年的。可如今方才三個月,明眼人一看都知道,這是去戰場送死的。
恰在這時,人群中有一槍戩著地的碰撞聲傳來,稍後就是一句高吼:“亮劍,不殺盡邊賊誓不回師!”
一人動萬人動,原本都是一腔熱血的好兒郎,投入這個軍校而來的,多數都是為了報效朝廷,報銷國家。二十來歲的青年人,不光是在後世,就是在這裏也一樣的是憤青多數。為了國家不再遭受淩辱,他們甘願做馬前卒。
“不殺盡邊賊,誓不回師!”
“不殺盡邊賊,誓不回師!”
一聲聲內心的呐喊順著氣層飄向遠方,回蕩在天地間。這是大宋的熱血男兒們的心聲,這是華夏民族心底的狼性。
“狼性?”當台下還在此起彼伏的高聲呐喊著,趙武卻是向楊太後恭聲說道:“太後,臣下有一請,不知可否?”
正沉醉在雄壯熱血中的楊太後聞言一怔,滿心的喜悅都盡顯現在臉上:“你講。”末了,又補上一句:“起身答話吧。”
趙武拱手謝過,站起身來,回望眼身後的兒郎們,這才躬身向太後講道:“微臣想借此時機為此軍請下一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