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章 建製(1 / 2)

“什麼?開府建衙?”第二座建築,準確的說是座圍成一圈的屋子落成之後,輪到曲海鏡一幹人驚訝了。

特別是前紹興師爺,現財務主管張廣甫,被嚇得大驚失色,兩隻手亂搖:“東翁,這是謀逆,要誅九族啊!大宋享國三百年,造反之輩哪有好下場?遠的王小波、李順,近的方臘、鍾相……東翁的高論,學生是斷斷乎不敢苟同的。”

楚風鬱悶了。我不過是要建立一個自治機構,有這麼大的罪名嗎?現在匠戶村和土著人的貿易越來越頻繁,商品交易的發展必然產生矛盾,需要一個規則來約束它,以前村民自治那套簡單規則,顯然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了。

琉球匠戶村要發展對外貿易,就必須有自己的政權,否則很容易被牽扯進宋元之戰——至少在現階段力量薄弱的前提下,這絕對是滅頂之災。

楚風盡力解釋:“我再說一遍,我不是要造大宋朝廷的反——實際上它很快就要被元韃子消滅了。我是要在琉球建立一個、怎麼說呢,建立一個相當於土司的機構。這樣對內的統治才能名正言順,對望交涉才能獨立自主。”

“嗯,這麼說吧,我要建立一個類似土司府的機構。比方說阿泰頭人吧,他在平壩人部落中建立一個政權,大宋會認為他是叛逆嗎?”

這下子張廣甫沒話說了,大宋延續唐製,對邊疆化外之民實行羈縻製度,也就是土司自治。西南各地的土司、頭人、酋長多如牛毛,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一個土司在自己地盤上開府建衙,隻要不公開稱王稱帝,絕不能說就是叛逆。

王大海還是有點猶豫:“可、可咱們都是宋人啊!楚哥兒拿蠻人來比,這有點不妥吧。”

“這可不對,我楚風是漢人,但不是宋人。”

眾人這才想起來,楚風是“世代居住西洋的海商”,確實不是宋人。

曲海鏡也跟著起哄:“對,楚大人說得對!我也是漢人,但不是宋人!”他和師尊李冶住的封龍山在金國治下,後來蒙古滅金,又在元朝治下,他這一輩子確確實實沒做過一天大宋子民。

“你這個漢奸,還有臉說!”陸猛小時候喜歡聽人說書講史,平生佩服的是嶽爺爺、宗爺爺,恨的是秦儈、劉豫一幹漢奸,連帶著從北方回來的曲海鏡,也被他看作了漢奸一流。他怒目而視,還摩拳擦掌的,把曲海鏡嚇得直往楚風身後縮。

王大海眼一瞪:“猛子,別胡鬧,曲先生是好人。”

楚風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各位,聽我說嘛。試問一句,比方說諸位從大宋航海去天竺做生意,你是服天竺皇帝的管呢,還是服大宋皇帝的管?”

眾人七嘴八舌的說:“當然在哪個皇帝的治下,服哪個皇帝的管。”

“對了!”楚風笑嘻嘻的拿出《與民約法》,“諸位仔細看看,到了琉球,該服大宋的治下,還是我楚風的管轄?”

這下子無話可說了,《與民約法》第一條就講明琉球屬楚風管轄,匠戶村七百多戶三千多人,連一兩歲的小孩子都由媽媽抱著按了手印的。

眼看大局已定,張廣甫這老狐狸馬上轉變了立場,撚著幾根老鼠胡子緩緩說道:“東翁此言有理,琉球孤懸海外,大宋在澎湖設巡檢司,但琉球沒有一縣一府,如此說來,就不是大宋治下。化外之地,當聽憑蠻夷自便。”

“不過,我們最好給大宋朝廷上一道表章,以海外藩國的名義對宋朝貢。”張廣甫還是留了一條退路,隻要大宋接受朝貢,就算承認了琉球的“番邦”身份,大家在這裏稱王稱霸,也就沒人管了。

好嘛,我堂堂二十一世紀的四有好青年,在1276年變成蠻夷了。沒辦法,要建立政權又不觸犯這些人對“叛逆”的敏感神經,隻好把這頂“蠻夷”帽子繼續戴下去了。

楚風從泉州請來篆刻師父,刻了一堆大大小小的印章,正式掛出了琉球自治政府的牌子,下設法科、警科、兵科、文教科、財稅科、工商科、民政科。

法科主案件審理,警科偵緝巡查維持治安,兵科掌管軍隊,文教科推廣文化教育,財稅科征收賦稅管理財政,工商科負責推進保護工商貿易,民政科負責戶口登記和賑濟貧困。

之所以搞這一套,就是為了從根本上和宋朝官製徹底區別開,表明琉球政權的法統自成體係,不與中原王朝產生繼承關係。這樣一方麵在實力弱小的時候,也許能以海外藩國的身份躲過元朝對殘宋勢力的打擊,另一方麵也能避免被宋朝小朝廷認為是“亂臣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