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章 崖山!崖山!(1 / 2)

大宋祥興二年(西元1279),二月初六,廣東新會,崖山。

鼓角爭鳴,炮聲隆隆,對壘雙方共投入兵力三十餘萬,動用戰船兩千六百多艘,這是人類古代史上規模最為宏大、戰局最為慘烈的一場海戰,同希波戰爭之薩拉米海戰並列為決定人類命運之海上大決戰。

進攻的一方是從不兒罕山、斡難河畔興起的蒙古帝國。它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領導下,以摧枯拉朽之勢踏遍亞歐大陸:

兵強馬壯的大金王朝、控弦之士四十萬的花拉子模、野蠻與文明交織的塞爾柱波斯、極北之地強悍的基輔羅斯……若幹個吒叱風雲的大帝國,蒙古大軍劍鋒所指,無不分崩離析。

木刺夷的伊斯蘭聖戰者、大金的鐵浮屠拐子馬、日爾曼的條頓騎士團、黑衣大食的馬木留克奴隸騎兵……這些久負盛名的無敵軍團,在蒙古怯薛軍麵前,是多麼的不堪一擊!他們隨黃沙逝去的榮光,成為蒙古大軍口中的笑談。

金哀宗完顏守緒、花拉子模的摩訶末、阿巴斯王朝最後的哈裏發穆斯台爾綏姆、西夏末帝李睍……這些曾經高貴的統治者,拋下了奉養他們的臣民,在鐵蹄下成了黃土中的一抔白骨。

侵略者的貪婪,永遠不會滿足。偉大的成吉思汗說過,“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是戰勝敵人,殺死他們,搶奪他們所有的東西,看他們最親愛的人以淚洗麵,騎他們的馬,蹂躪他們的妻女。”

於是,滅宋之戰開始了。

以縱橫歐亞百戰百勝之無敵雄師,淩素稱文弱的宋人,無異於蒼鷹搏兔、猛虎噬鹿,但誰也沒有想到,在所謂積弱的宋,蒙古大軍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

蒙古滅西夏,曆時22年,滅金,23年,滅花拉子模,隻有12年,基輔羅斯、木剌夷、巴格達,更是一戰而下。

然而,從窩闊台汗發兵攻宋算起,整整四十四年過去了,曆經四代大汗,幾乎整個大陸都並入了帝國的版圖,惟有弱小的宋,還在堅持抵抗,甚至讓蒙哥大汗死在了釣魚城下。

臨安的皇帝投降了,宋人另立小皇帝;小皇帝病死了,宋人又立新帝。成都失去了,他們在釣魚城堅守;襄樊失去了,他們在鄂州堅守;所有的陸地都失去了,他們還在海上堅守。

蒙古大汗忽必烈從汗八裏極目四顧,東至高麗,北抵雪域,南到占城,西到波蘭平原,四海之內、六合之中,極天際地,整個大陸都握在他的手掌,無數個古老輝煌的民族,在蒙古鐵蹄下瑟瑟發抖,匍匐在大汗腳下苟且偷生!

他的目光投向南方,隻有在那裏,還有那麼一群未曾屈服的人。

是的,全世界都已經臣服,唯有大宋,還不肯低下她高昂的頭顱!

忽必烈的手指在地圖上移動,指向了揚州。那裏,曾經有一個人,讓這位蒼天之下的主人,也為之動容。

李庭芝,這個名字刻在忽必烈心中很久了。這位駐守揚州的宋朝大將,以孤軍守孤城,浴血奮戰誓不屈服,甚至在臨安的皇帝、太後已經投降,並遣使攜詔書前來勸降之際,毅然毀書逐使,誓不降元。

“先前曾詔卿納款投降,很久沒有聽到答複,難道是不理解我的意思,還是想捍衛邊疆呢?現在我與皇帝都已臣服,卿尚為誰守之?”

謝太後的疑問,同樣也是忽必烈心中的疑問——在蒙古帝國漫長的征服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統治者已經屈服,軍民卻仍在必死的前景下作無謂的抗爭。

一個沒有四千年文化傳承的異族征服者,絕對不會理解:這是擁有悠久曆史和先進文明的民族,被侵略者逼到懸崖邊上時,發出的最後怒吼!

所以他感到恐懼。

讓這位天之驕子夜不能寐的,除了已經死去的李庭芝,還有三個活著的人: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

現在這三個人,都在崖山。

文天祥已經於五坡嶺兵敗被俘,被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範關押在自己的座船上。現在,張弘範把他請到船首將台上,一同觀戰。

沒有比在敵人麵前,將他最後的希望徹底摧毀,更叫人痛快的事情了!

海麵上,火光衝天而起,元軍大船列陣,趁崖門海麵漲潮之機,借湧潮之力乘風破浪直衝宋軍船寨。

宋軍以繩索把大船全部連接成寨,把皇帝太後座船圍在核心,雖然穩固,但卻不能主動出擊,隻能被動挨打。

從人員上他們也處於劣勢,元軍十餘萬,宋軍雖號稱二十萬,但多是文官、宮女、太監、隨軍家屬和百姓,戰兵隻有不到三萬,形勢萬分險惡。

而且宋軍已經斷水十日,士卒焦渴無比,有人冒險飲用海水,以致嘔吐不止,就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他們從早上到現在,已經抵擋了元軍的十次衝擊。

此時宋軍精疲力竭,敗相已露。船寨外側的不少船隻,被元軍回回炮發射的石彈砸破,鋪天蓋地的火箭、羽箭從元軍船上射向宋軍,更有不少元軍從自己船上跳幫過去,直接砍倒宋船的桅杆……勝利的天平,雖然緩慢,但卻以不可阻擋的態勢,向元軍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