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章 履新(1 / 2)

李鶴軒、王大海、侯德富,連同海陸軍的兩位司令,都眼巴巴的盯著楚風,他們是最早追隨陛下起家的從龍之士,他們也是從擴張政策中獲益最多的人。隻有不斷的擴張,王大海管轄的船廠才有源源不斷的訂單,李鶴軒的表哥才能把生意做遍整個南洋,侯德富和兩位司令的軍隊才能不斷擴大編製。

楚風盯著麵前用後世記憶畫的台灣島略圖。二十世紀末,台灣耕地麵積八十多萬公頃,其中上好的水稻田五十萬公頃,且絕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中央山脈以西的平緩地帶,也就是琉球、琉北、琉南一線,開墾非常方便。

五十萬公頃,合七百五十萬畝,按每戶三十畝計算,可以分給二十五萬農戶。由於政策是按戶分田,各家隻要有了成年壯勞力就會分家單過,若以每家三人的小家庭計算,則這些土地能容納七十五萬農業人口。

每畝雙季產出三點三石,則總產量二千五百萬石。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四百公斤左右,合宋製不到七石,以此論,琉球農業若全麵開發,產出的糧食能養活三百五十多萬人——是後世台灣人口的七分之一,畢竟宋末沒有雜交水稻,也沒有化肥和農藥,能養活後世七分之一的人口,已經很不錯了。

理論上,琉球能以七十五萬農業人口養活二百八十萬非農業人口,這是沒有地租、全由自耕農才能創造出的奇跡。目前,總人口二十三萬,農業人口十二萬,琉球的糧食生產遠遠沒有飽和,最初為了糧食而推動的外貿,究竟還有沒有必要?

有必要!

工商擴張,乃漢立國之本。漢國並不是沒有國內矛盾,楚風隻是巧妙的用對外掠奪轉移了矛盾,資本家們可以給工人較高的工資,因為他們可以從南洋上千萬土人身上搜刮到更多。

軍隊因擴張而擴大編製規模,從小兵到將軍都能較快得到晉升;商人因擴張而得到更便宜的原料產地和更廣闊的傾銷市場;工人從繁盛的工商業中獲取了高工資;迅速擴大的政府規模,商業規模讓學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對農民來說,商業服務業的繁榮支撐起了農產品的價格……以工商為支柱的琉球,軍政商學各界都從擴張中獲益,如果有一天他們失去了這筆利益,會發生什麼?

楚風搖著頭,否定了鄭思肖的建議,再一次拿起了報表,陷入了沉思。李鶴軒等人則長出了一口氣,看著鄭思肖的眼神就有點不善:以前全是匠戶出身的官員,大家想法都差不多,就算陳宜中加進來,他也是隨大流的居多;可現在一個文天祥、一個鄭思肖,情形似乎有些不一樣了。

唉,但願陛下永遠不要變!

鄭思肖卻不以為意,看看趙筠,這位美女部長、第一皇後瞧著文天祥若有所思,而後者一直垂著頭,除了最初拿出修訂的律法,之後就再沒有發過言。

臣下們各懷心事的時候,楚風苦苦思索著。探索的道路,全然是自己由二十一世紀帶到宋末,沒有經驗,沒有先例,隻能參照記憶中的大國興衰,留神別人的前車之鑒,把握好自己的前進方向。

漢國目前的情況,就是采礦、冶金、武器、造船等重工業發達,以食品加工、海鹽為主的輕工業產值遠遠低於重工業。這實際上是蘇聯的路子,從短期看,迅速提升國力,但長期來看,輕重工業兩條腿,輕工業是跛足的,遲早走到歧路上去。

後世列強的發展道路在腦中放電影,蘇聯、美國、法國、西班牙、英國、荷蘭甚至日本,對,日不落和海上馬車夫!楚風一下子蹦起來。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住,在十三世紀末開發房地產,可以買塊豆腐碰死算了;行,馬匹、馬車和海船都是大件,絕大多數人買不起;就得往吃穿上想辦法。

吃,直接賣肉賣菜發不起來,這些農產品利潤低,還不好保存,沒辦法長途販運。隻有香料,利潤又大、保存又容易,偏偏南洋就是海上馬車夫賴以發家致富的“香料群島”!往西,香料在歐洲能賣到黃金等價,往北,每年冬季草原上的牧民都要殺馬殺羊醃起來,香料完全不愁沒銷路!

穿,本土的毛紡呢子,殖民地印度的長絨棉布,這是日不落帝國全球霸權的基礎啊!南洋已有不少種棉花的了,當年黃道婆就是找黎族人學的紡棉技術,現在福建沿海、兩浙種棉早已流行,但棉紡業多停留在一家一戶織土布的層次,和江南絲織業發展到水轉大紡車根本沒法比。如果從南洋、閩廣一帶收購棉花,弄到琉球紡成布,從北方弄來羊毛紡成呢子,那利潤就海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