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三年五月中旬,楚風以琉球製度分說陳淑楨,得女帥盛讚,遂於閩廣之地行漢製,設州縣,立七局二監。
故宋縣以上、路以下之政區,設軍、州、府、監,楚風以其設置細碎、疊床架屋,合並各軍州府監,設州縣兩級政區,規定各州下轄少則三縣,多則十縣,為今後成例。
廣南東路之偱州並入梅州,原知偱州顧傑,元兵來襲時撤城鄉士民入山,護民有功,改知梅州,轄興寧、長樂、龍川、程鄉四縣。
原漢國政府兵部兵役局副局長宋文昭知潮州,轄揭陽、潮陽、海陽三縣。
罷陳大舉知漳州之職,南洋總督陳宜中薦老友,故宋同知樞密院事、兩浙安撫製置大使兼知臨安府曾淵子,楚風任其為權知漳州(權,試用之意),轄龍岩、長泰、龍溪、漳浦四縣。
老將陳子才鎮守汀州,屢挫張弘範、塔出大軍,汀州百姓感佩敬服,遂以其知汀州,轄長汀、上杭、寧化、武平、清流五縣。
琉球設瀛州,財稅部長張廣甫兼知瀛州,轄琉球、琉北、琉南三縣。
佘漢義軍撤銷編製,全員並入漢軍,閩廣總督陳淑楨兼統帥部副帥,主持日常工作;陳大舉任陸軍副司令,兼新編第六師師長。
師級編製,三個步兵團,加師屬炮營、騎兵營、工兵營、輜重營,師部的醫療連、偵察連、警衛連和憲兵連。全師員額一萬一千人,師長定編為少將。
法本、張魁、許鐵柱三個步兵團各級副職軍官全部抽調入第一師,擔任各級副長,原義軍將領擔任主官,各技術兵種也抽調三分之一,成為第一師醫療、炮兵、工程兵部隊的骨幹。陳淑楨麾下義軍,全脫產的精銳士兵就有三萬出頭,第一師不過保留了萬餘人,剩下的兩萬人則打散分配到漢軍原本的五個營頭。錢小毛的骷髏營、黃金彪的震天營終於擴編為團,隨即乘船北上佐渡島,邊整訓邊備戰;金剛團、毒蛇團、斷刃團成為了下轄六個步兵營的加強團。
吸收佘漢義軍為漢軍,從技術角度講並不困難,他們已經裝備了全套的琉球盔甲,有多年和蒙元交戰的經驗,也和漢軍並肩作戰,對火器使用有基本的了解,手上的戰刀、弓箭和長矛換成步槍、刺刀和手榴彈,就能初步成軍,而之前漢軍教官傳授的肩並肩手持長矛列陣的作戰方式,和燧發槍列隊打排槍,戰術指揮、運用其實差不多,各級軍官稍加學習,便能大體上掌握。
義軍編製取消,不少官兵是有不滿情緒的,但聽說佘漢義軍副帥陳吊眼出任漢國軍隊第一個師級單位的首長,這種不滿情緒立刻就消失無蹤,更何況,從義軍變成漢軍,裝備、收入都比以前高了一大截。
除了政治和軍製,稅製也相應的改革,大宋的“身丁錢米”(人頭稅)、夏秋兩稅(農業稅)和“免役錢”、“助役錢”(徭役),一概免除,僅從商業流通環節交稅。這樣一來,農民的收入大幅提高,至少從戰亂下的饑寒交迫,轉為溫飽狀態,當然,楚風也做好了準備,第一年在閩廣之地出現大幅財政赤字——閩廣的人均糧食占有量還絕不至達到琉球必須出售的程度,農民完全能把繳納地租之後剩下的糧食吃完,不會進入流通環節,何況今年的糧食生產受到元兵的極大破壞,能吃飽就不錯了。
趁著元兵退縮,在極其難得的和平發展階段,楚風大刀闊斧的在閩廣推行琉球製度,七百多年後,不少史學家認為,漢國從海外藩國正式成為中原正統王朝,不是在宋帝趙昺退位的大漢三年二月十八,也不是大漢皇帝登基的三月初一,而是在閩廣推行漢製的五月中旬。
另外有一些喜歡探取史學陰微之處的陰謀論者,比如百家論壇的易西天,堅持認為在閩廣之地推行漢製的成功,離不開皇帝陛下和閩廣總督之間的特殊關係……
新政的實施,不可避免的影響了某些集團的既得利益,守舊的儒家集團從輿論上發起了反擊,新朝不禁言論,這讓他們簡直欣喜若狂,一時間,各種奇談怪論充斥學界、市井。可笑的緊,儒門子弟認為,漢代宋乃是天明所歸,他們絕不反對楚風當皇帝,他們反對的是更改祖宗成法。
掌握了話語權的楚風,正是要“引蛇出洞”,不過他沒準備把蛇打死,而是和它講講道理,統一思想,做事才能事半功倍,蠻力壓製言論,隻會越來越糟。
《大漢國家報》每天在琉球印好,第二天早晨就能船運到漳州,新穎的形式、低廉的價格,讓它很快出現在茶館、酒樓、書院、碼頭甚至青樓楚館,說書先生往往會按照琉球模式,每天講劉皇叔、曹丞相之前,先讀上一遍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