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章 臭名昭著的殖民工具(1 / 3)

金泳和李鶴軒商議,交給阿合馬的條陳中詳細介紹了大漢的財稅政策,著重講了貨幣製度,讓阿合馬知道,保證隨時足額收兌紙幣、放出金銀貴金屬,是建立紙幣信用的前提,這個道理很簡單,不能自由、足額兌換金銀的紙幣,跟廢紙有什麼區別?並不因為蓋了朝廷戶部的大紅印章,一張紙就變成了黃金白銀。

事實上,早在商品經濟極度發達的宋朝,人們就比威尼斯人荷蘭人猶太人這些後世最精明的銀行家,更早發現了紙幣發行的基本準則,寧宗、理宗等朝,都曾用銅錢、銀子大規模收兌發出的紙幣會子;並且規定百姓納稅,能交一半的會子——這和現金銀收兌紙幣起同等作用。

但到了“燦爛輝煌”的大元皇朝,蒙古貴族和掌管財政的色目大臣,從來不是把發行貨幣當作國家長期穩定的財政政策,而是搞竭澤而漁的一錘子買賣:無限量發行紙幣,盡量用紙幣從民間收兌金銀、銅錢、絲綢、糧食,能刮多少刮多少,不管修建宮殿、籌集大軍糧餉還是賞賜蒙古那顏,朝廷隻要沒錢,就嘩啦啦的印了紙幣,到民間換東西。

沒過多久,老百姓就不認中統鈔了,這玩意形同廢紙,各地官員卻把彎刀架到他們脖子上,逼迫百姓收下廢紙,同時搶走他們的財產——直到現在,百姓們都學會了如何藏匿自己那點可憐的銅錢、糧食,並且不斷有稅務官、色目總管莫名其妙的在下鄉征稅途中被割斷了脖子,蒙元朝廷才在大漢金鈔通行全國的刺激下,想起了恢複貨幣信用的問題。

馬可.波羅曾經讚譽阿合馬為“全蒙古帝國最聰明,懂得一切財物會計方法的首席財務大臣”,他當然明白保證兌付,對於貨幣信用的決定性作用,可中統鈔如此之爛,首期新幣隻怕要一比一的準備金——顯然,老百姓在拿到鈔票的第一時刻就會把它兌換掉,到哪兒弄這麼大一筆金銀呢?

金泳的第二個條陳上,就是準備金的來源問題。江南的富商大族,隻要及時投靠了蒙元,或者抱上了留夢炎、範文虎等漢奸的粗腿,在宋元交兵時就沒受什麼損害,反而因為賣身投敵,得到了異族賜給的“儒戶”身份,得以減免賦稅。

江南富庶,淮揚鹽業、江西茶葉、景德鎮瓷器、蘇杭絲綢,都是天下最賺錢的行當,正好忽必烈以南人治南人,多任漢官治江南,大元朝的吏治,又為有史以來的最壞,戰事一結束,富商們就和官員沉瀣一氣上下其手,不知道撈了多少金銀。

反正豬羊養肥了是要殺掉吃肉的,大元朝養的這群豬,也肥得該殺了,金泳建議阿合馬以整肅吏治為名,把贓官、富商的家產一網打盡,就有了相當大的一筆本金。

當然,這筆本金還不足以讓中統鈔恢複信用,之後當在江南和漢國臨近各城開貿易,從漢國買來玻璃、白酒、紅糖、呢絨等商品,運到朝廷控製的漠北各部族販賣,再收購羊毛、堿麵、活牛羊、礦石等貨物經京杭大運河南下,轉手賣給漢國,一來一回就能賺上三倍的利潤。

“大漢不是和我們大元互為敵國,連日征戰不休嗎?他們會和我們公開貿易?”當時,阿合馬曾經提出這個問題。

“大漢皇帝暗弱,惟知工商牟利,國中綱常倒懸、商人權大,區區和李公子在漢國,頗有些門道……”

金泳的解釋,讓阿合馬打消了一切疑慮,早聽人傳說漢皇為人寬厚,國中商人地位極高,若李公子和金先生在漢國勢力極大,公開通商也不算什麼稀奇。他以己度人,覺得若自己在漢國經商,也斷斷不會為了所謂的國仇,放棄大賺一筆的機會。

在阿合馬、盧世榮這兩個沒有羞恥、沒有民族、沒有氣節的人眼中,所有的商人都和他們一樣,可以為了錢財拋棄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他們甚至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事情。

於是,盧世榮下江南的第二個步驟開始了,他大批任用色目商人接替江南富商的貿易地位,並通過各種渠道和大漢聯係,希望在交通便利的臨安開雙邊貿易,同時承諾絕對保證漢商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