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章 七年(1 / 2)

當侯德祿親自操縱海上君王號的十二斤重炮,內裝七斤加硝高爆火藥的預製破片彈丸出膛飛向元軍炮兵陣地的時候,炮手萬戶終於揮下了令旗,親兵們吹響了牛角號,不過僅僅幾秒鍾,蒼涼綿長的牛角號聲突然中斷,就像雄雞高鳴的途中被人割斷了脖子。

炮手們驚駭欲絕的發現,萬戶大人所處的陣地末端,距離漢軍那艘大得出奇的炮船至少有三裏,竟然被第一輪舷側炮火齊射完完整整的覆蓋,猛烈的爆炸、氣浪狂飆,不規則的彈片高速飛射,肆無忌憚的切割著皮膚、肌肉、骨骼、內髒,切割它們前進方向上遇到的一切。

二十五枚十二斤重炮開花彈,將炮手指揮陣地從頭到尾細細的耕耘了一遍,炮手萬戶和他的親兵們,統統化為血液、肉泥和骨粉,被掀起的泥土深深埋入地下成為了肥料,想必來年這塊土地上的野草,將會分外茂盛。

三裏,整整三裏!元軍炮手們幾乎絕望了,朝廷製造的鑄銅火炮,最大射程也不超過兩裏半,而漢軍的大炮有效射程就超過了三裏!這意味著漢軍能在他們的射程之外發動炮擊,而元軍根本沒辦法有效的還擊!

這就是鑄造炮和鏜造炮的區別,炮膛內徑公差十分之一和四十分之一的技術差距,決定了射程和準確性上的差距,北元沒有鏜床,即使他們複製了郭守敬用銅鑄造精密渾天儀的技術,並把它移植到火炮鑄造上,也遠遠達不到漢軍鏜造火炮的技術水平。

妙高台上觀戰的楚風笑了,火槍火炮並不是領先北元的先進技術,因為傳世的“元大德二年銅火銃”告訴人們,元朝最遲到十三世紀末就開始大規模鑄造金屬管狀火器了,漢軍使用火器之後,元軍也必定會大規模列裝——畢竟用金屬鑄造一個管子並不困難。

難的是讓這個管子精益求精,從十三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所有的火炮專家幹得就是一個事,從鑄造到鏜造,從滑膛到線膛,從均質鋼到專用炮鋼再到內膛鍍鉻、電渣重溶、身管自緊……

土高爐煉鋼、簡易水力機床、初級精鑄工藝,這些在後世看來連地條鋼廠都不會采用的土辦法,放到宋末元初,就成為了漢軍技術領先的絕對法寶,保證了漢軍炮兵克敵製勝的絕對優勢。

一百年,至少保持領先一百年!楚風了解這個時代的技術擴散速度,根本不怕技術擴散:高麗日本等國已成為大漢臣屬,幾十年都翻不起身;南島猴子和阿三就算了吧,他們就是有了F22都還是廢材一堆;歐洲人還在玩宗教裁判所,兩百多年後哥白尼才輪著上火刑架呢!

至於幾百年後的事情,嗬嗬,各學校持續不斷的、係統的培養著越來越多的人才,紡織、鋼鐵、軍械、造船各大工廠中推進技術工人等級評定,工人的學習熱潮持續不斷,現在已有不少實用性強的工藝小改進湧現出來,更有沈煉這樣的佼佼者產生了原創性發明——基於孔明燈的熱氣球。那麼百年之後大漢帝國的技術水平究竟會發展到什麼地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初步電氣化,或者,更超前一點,微電子技術提前出現?連楚風自己都不敢想象。

在文明競爭的道路上,華夏將永遠保持先發優勢,就像她在過去的曆史階段所一直保持的那樣,前提是,文明的進程不被野蠻和血腥打斷。

正是蒙元和滿清的屠殺、奴役,將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從文明發展的快車道上拉了下來,陷入了泥潭!

那麼,就讓胡馬窺江的曆史,在今天畫上句號吧!

楚風和陳淑楨攜手站在妙高台上,腳下大江叱詫嗚咽,前方漢元雙方共計五十萬大軍水陸交戰,炮聲隆隆,殺氣彌空!

“轟!”元軍炮兵陣地上又爆發出一連串沉悶的巨響,許多團火焰帶著灰白色的煙塵騰空而起,那便是又一處彈藥堆被漢軍開花彈引發了殉爆,將炮手們炸得飛上了半空,粗大的銅鑄火炮也被爆炸的衝擊波震到兩三層樓的高度,然後斜斜的墜落、跳躍、滾動,將旁邊陣地正在慶幸逃過一劫的幾位炮手,壓成了肉餅。

元軍炮手們陷入了兩難:打,漢軍在有效射程之外,鋪天蓋地的炮火打來,彈幕像梳子一樣梳理著大地,能在密集的梳齒之間逃得性命,除非是長生天保佑;退,督戰隊拿著明晃晃的鬼頭刀,一個個虎視眈眈——他們領賞可是靠自家人的腦袋!

進退都是死,沒奈何拚一把,打死一個夠本,打死兩個賺一個!炮手們將火炮架成四十度的高仰角,在最大射程上向漢軍炮船發射。

二十度角以下的低平彈道還能瞄準,四十度角打出的就是高拋物線,對目標來說炮彈幾乎是從天上墜下來,能不能“砸”中就全靠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