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章 天風海雨細無聲(1 / 3)

大漢皇帝、天可汗楚風與草原諸部首領定下了三年逐步完成改土歸流的約定,廣泛而深入的改變正在草原上轟轟烈烈的展開:

陳宜中的北廷總督府在包克圖大興土木,代表帝國統治的官署砌下了第一塊基石,當然政權的建設遠不止包克圖,各部族派遣了漢官,陸敬亭等候任士子,和漢軍退役的士兵搭配,分駐到各個部族的營地,陳宜中給他們配備了性能良好、適合草原環境的馬車,以及各種後勤物資,部族逐水草而居四下遊牧時,大漢帝國的基層官吏也將跟著遷徙,保證皇帝的意誌能從朝廷到總督府再到每一個部族。

包克圖塔塔爾部營地南麵,靠近黃河幾字型大拐彎頂端那節河道的北岸,由多座永固式鋼筋混凝土結構組成的建築群落拔地而起,錯落有致的房屋中間,還有塊長寬各五十丈的空地。

沒錯,這就是塞外草原上有史以來第一個係統傳授知識的機構:包克圖國立第一小學校。建成之後,附近部族的少年將會到這裏接受係統的教育,誦讀四千年中華文明的華彩篇章,漫漫草原上長大的孩子們,將會從柳永詞中感受江南的鶯飛草長,在《蜀道難》裏想象大西南雄奇的山嶺,還將接受自然科學的初步傳授。

大漢帝國北廷總督府承接了帝國創立之初就設立的製度,當總督府的基礎還沒有打好的時候,學校建築已初具雛形,而從內地招募的教師,已經在未完工的學校旁邊搭建了蒙古包,招生開課了。

這天,包克圖國立第一小學校的新任校長沈明經,正在作為臨時辦公室的蒙古包裏辦公,薄薄的氈房根本阻擋不了風的呼嘯,幸好已是陽春三月,明媚的陽光普照草原,氣溫變得暖和起來,他才沒有凍得瑟瑟發抖。

“老牧民都說,這裏冬天撒尿,還在半空中就結成了冰渣子,接下來的冬天,教室裏隻怕很難熬吧?這裏的孩子,還有習慣了漢地溫暖氣候的教師們……”沈明經從窗口探出頭,遠處鋼筋混凝土的校舍正在拔地而起,那厚實的牆體讓他安了安心,建築設計上采用了雙層隔溫玻璃,再加上郭守敬的弟子在東南麵不遠處探明了一處煤礦,他才略略放了心。

大漢帝國的校長是各地文教局委派,這包克圖國立第一小學校是帝國在草原上建設的第一個教育機構,也是實現大漢皇帝“文明之光普照北廷”的起點,直屬北廷總督府教育司管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前途自然不消說,沈明經得到小學校長的任命,不少同來的士子都有點吃味,還私底下議論是他巴結討好陳宜中的結果呢。

沈明經自己很清楚,不管是不是因為陳宜中的青目,將這所示範小學辦好,才是自己扶搖直上的途徑,剛剛劃定了校址,他就跑前跑後、忙上忙下,活脫脫掉了三斤肉。

還好,目前看起來情況還很不錯,朝廷給招募的教師們工資提升了四成,這些出身關陝之地黃土高坡的讀書人,多半家庭貧寒,倒也很能吃苦,就是江南過來的兩位教授《自然》和《算術》的老師,也頗能適應草原上的生活。

招生情況就更喜人了,漢商通商往來,辦商棧、開工廠、通貿易,銀子流水般撒出,牧民們不傻,孩子讀了書將那不論做個通譯還是當個跑單幫的夥計,隻怕都比甩牧羊鞭子有出息,萬一能考上漢官,那更是光宗耀祖,比什麼族長、長老、那顏貴族都要強上一大截呢!

聽著傳來的琅琅讀書聲,又與漢地學生的字正腔圓頗有差別,但卻帶著股草原兒女的獨特韻味,沈明經就是一喜,覺得自己辦學辦得好,將來非但可以討好陳宜中陳總督,聞得大漢皇帝最重視辦學,說不定還能簡在帝心,踏上升官發財的終南捷徑!

忽然沈明經又自嘲的一笑,前來草原的路上,還曾蒙文天祥開解義利之辯,如今自己要把學校辦好,這是義,辦好之後就能升官、享豐厚俸祿,這是利,豈不正是義利統一?舊儒義利分裂的提法,分明是要強求別人付出而不得回報,忒也無理!

想什麼來什麼,當小學校的學生們在老師帶領下齊聲朗讀“我愛臨安英烈祠,我愛炎黃盛德殿”的時候,沈明經盼想能到學校視察的楚風,真的由陳淑楨陪同,來到了學校臨時教室外麵。

很好,很強大!楚風聽了學生們的朗誦,不禁莞爾一笑:果然古今相通。

陳淑楨輕挽著夫君的臂彎,今天美麗的第三皇後換上了一身清雅脫俗的裝扮,金步搖映襯著如花的容顏,往日緊紮於腦後、以便隨時佩戴頭盔的發髻,變做了堆鴉雲鬢,兩鬢微亂的青絲在風中拂過秀麗的香腮,脫下常年不離身的銀甲,換上柔媚的宮裝,粉色的煙羅裙在草原的金風吹拂下如夢似幻,有淩波乘雲之態。

聽到教室中傳出的琅琅讀書聲,這位戰場上斬將奪旗的女元帥,對自己這位睿智的丈夫,一時佩服到了極點:蒙元南侵、華夏陸沉之際,自己和侄兒陳吊眼挺身而出,求得無非是奮起一搏,不成功便成仁,哪兒能想到十年之後能北上塞外草原,在這裏建立起穩固的統治呢?

陳淑楨深知,這琅琅的讀書聲,遠比鐵騎彎刀,或者火槍大炮的威力更加可怕,“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大漢的金底蒼龍旗下,草原再不會有鐵木真和紮木合,劫掠和殺戮將會破天荒的變成貶義詞,勞動換取收入則會變成共識。

緊了緊挽著楚風的臂彎,她輕輕點著頭,“我們要在草原上,建立很多的學校,讓這裏從小就被扔到草原上放牧牛羊的孩子們,也能讀書認字,也能感受到文明之光的照耀。”

“是的,”楚風握了握身旁麗人豐腴而不失修長的手掌,“我們不但要到處建設小學,還要建設中學和各類學院……如果說通商貿易和興辦工廠改變了草原上單一的畜牧經濟,設置漢官、行漢法改變了部族為主的政治結構,那麼學校則將改變千百年來蠻荒草原上的思想。”

許許多多的學校,許許多多的學生,伴隨草原兒郎成長的不再是鐵騎彎刀、可怕的白災和殘酷的流血殺戮,而是豐饒的物質,漢軍保護下安定的環境,以及承接聖人智慧的新儒學《四書新解》、《五經新編》,燦爛輝煌的唐詩宋詞。

這樣成長起來的草原兒女,還會視殺戮為家常便飯,以劫掠為謀生手段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將來,草原學校會走出大漢帝國的工人,牧民,商人,基層官員,說不定還有像西漢朝金日磾那樣的蒙古名臣呢!

有民斯有土,立國自有疆。這草原兒郎,何嚐不是將來的大漢公民,這廣袤無垠的草原,何嚐不是與內地一般無二的大漢疆土?

在琅琅讀書聲中,陳淑楨看著楚風的眼神有些迷醉,我的夫君嗬,治理草原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多管齊下,如海雨天風一般,潤物細無聲,卻有沛然不可禦,得此雄傑之士為夫,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