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章 生殺存亡由我心(1 / 3)

似乎雅典娜要以勝利來感謝楚風替她重塑金身,巴爾幹果真捷報頻傳。

陳吊眼率第一軍主力,羅曼努斯以兩個羅馬軍團配合,在多瑙河下遊地區南北兩岸分別展開大規模進攻。

楚風以北上俄羅斯為幌子達成了戰略欺騙,直到攻勢全麵展開他們才如夢初醒,但已經失去了集結聯軍的時間窗口,落入被各個擊破的窘迫境地。

雙子帝國多路分兵,從南到北拉出寬大的正麵,以營團為規模滾動進攻,一時間巴爾幹地區遍地硝煙。

保加利亞、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區的封建領主或戰或降,大漢與羅馬的聯軍節節勝利,戰果遍地開花,時而是摩爾多瓦宣布投降,時而是保加利亞的一個省督被皇家近衛騎兵斬於馬下,要不就是瓦拉幾亞的一座堅固堡壘被漢軍用十二斤重炮敲開……

關漢卿為首的文學侍從之臣,把這些戰報做了適當的藝術誇張,且不提它們發回中原會引起新一場高漲的熱情,就是設在那恰卡來和海法港的印刷廠就把它們印成了阿拉伯語、拉丁語和希臘語的報紙,隨著地中海往來如織的商船散發到亞曆山大城、開羅、威尼斯、熱那亞和馬賽。

大漢帝國令人蹻舌不下的輝煌戰績,納蘇爾丁.阿凡提、哈辛、馬可.波羅等大漢代理人的地位越發穩固,那些及早投入金底蒼龍旗之下的勢力無不慶幸當初明智的選擇,而鐵了心要和大漢作對的少數頑固派則越發式微,隻能無奈的蹲牆角去畫小圈圈。

不過,這種遍地開花、勢如破竹的戰況一連持續了兩個星期,平民百姓們固然驚訝於雙子帝國連戰連捷的戰績,真正懂得軍事的各國貴族和將軍們就萬般不解了:

眾所周知巴爾幹是歐洲的混亂之源,當地各民族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且土地貧瘠、財源寡淡,大漢帝國出兵那裏,目的無非是沿多瑙河溯流而上,直搗歐洲腹心,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心髒——維也納!

大漢帝國陸軍和拜占庭皇家近衛騎兵團,攜雷霆之威直趨巴爾幹,半月之後卻還在那片泥潭裏打轉,東一個城堡西一座城市的遍地亂打,反倒是神聖同盟的聯軍陸續抵達了貝爾格萊德,從容布置好了防線……

莫非漢軍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已在巴爾幹地區成了隆重困獸?正如東方人說的,“強弓勁弩射出的飛箭,到了射程的末端,連最薄的絲綢也無法穿透”?

對於這個問題,率兵抵達貝爾格萊德的法王腓力四世,有著非常精辟的論斷:“大漢皇帝犯了個致命的錯誤,他不應該和巴爾幹的山鷹民族糾纏。想來現在他一定非常後悔吧?哈哈哈哈……巴爾幹,歐洲的混沌之源,將成為異教徒入侵者的囚籠!”

腓力四世是在貝爾格萊德的塞爾維亞王宮裏說這番話的,匈牙利的安德烈三世陪著笑臉,塞爾維亞斯雷姆王朝斯特凡.烏羅什這位原本的主人更是態度謙恭。

匈牙利阿爾帕德王朝已經衰落,安德烈三世手上並沒有太多實權,穿戴也非常不合時宜,初春天氣還是一身裘皮,活像隻笨狗熊,和有美男子稱號、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法國國王相比,他就像個鄉下土老冒;

貝爾格萊德的主人烏羅什就更沒有資格在法王、英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麵前裝腔作勢了,這座城市還是托他老外公的福才弄到手的——前任匈牙利國王拉洛斯四世,在七年前把這座城市送給了女婿斯特凡. 德拉古廷,也就是烏羅什的老爹。

拉洛斯四世已經過世,而這位慷慨大方的老丈人並沒有留下任何子嗣,繼任匈牙利國王安德烈是過繼的兒子,加上當年接受贈與的老爹德拉古廷也死了,所以烏羅什很擔心這位有名無實的舅舅會把貝爾格萊德又要回去。

幸好經過觀察,這位便宜大舅是個懦弱無能的家夥,好像連匈牙利國內都有點兒掌控不住,打貝爾格萊德主意的可能性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躲躲閃閃的目光從教皇本尼迪克特、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法王腓力、英王愛德華等人身上掃過,烏羅什把身體縮得更小了,這些家夥可是群吃人不吐骨頭的狼!

法王腓力的意見,安德烈和烏羅什不敢反駁,並不代表著別人也心甘情願的接受,譬如英王愛德華就頗有幾分不屑之色。

愛德華還在組織著語言,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身高超過兩米猶如巨人的魯道夫,用蒲扇般巨大的手掌揉了揉活像香蕉的大鼻子,甕聲甕氣的道:

“眾所周知蒙古人是非常狡猾奸詐的,我聽說大漢皇帝曾經多次成功欺騙了蒙古帝國的君臣,使他們上當受騙,那麼這位皇帝必定詭計多端,隻怕沒有你想的這樣簡單。”

歐洲人不是傻瓜,雖然他們在封建時代的戰爭規模小、戰略戰術簡單,可幾十年前吃了蒙古人的虧,那也不是白吃的,自高自大的心態早已徹底消失,在和東方人作戰的過程中,普遍秉承小心謹慎謹防挨打的策略。

當然這種策略是和蒙古入侵的影響分不開的,越是靠近東歐,被蒙古人嚇破了膽的地區,越是小心謹慎,譬如拜占庭和東歐國家,從這以後就流行深溝高壘的烏龜戰術。

法王腓力卻沒有嚐過東方人的厲害,仗著法蘭西重騎兵實力強大,數量也冠絕西歐,兀自不服道:“東羅馬的皇家近衛騎兵不見得是我法蘭西騎士的對手,那大漢帝國雖然擊敗了可怕的蒙古人,但馬木留克不也在艾因賈魯戰役中擊敗過蒙古鐵騎?歐洲十字騎士和馬木留克多次作戰,倒是他們打不過同等數量的法蘭西騎士呢!”

魯道夫苦笑,他已是年紀高大的老人了,這位法王則年青氣盛咄咄逼人,似乎過於打擊對方的積極性也不大好……

旁邊卻惱了英王愛德華。

英王室本是諾曼人,居住在法蘭西境內,“諾曼征服”之後成了不列顛的主人,但仍在法蘭西境內有不少領地,為了這些領地的歸屬,雙方矛盾重重。

腓力口口聲聲法蘭西重騎兵,愛德華眉頭一挑,似笑非笑的道:“如果是貝爾格萊德麵向中歐的潘諾尼亞平原,貴國的騎兵倒是的確跑得快些;可要把異教徒堵在山區,恐怕得輪到我訓練的長弓兵大顯身手呢!”

腓力大怒,本來愛德華說得沒錯,長弓兵確實比重騎兵更適合山區作戰,不過隱含的意思太過分:

貝爾格萊德位於潘諾尼亞平原和巴爾幹山區之間,作戰方略是把雙子帝國的軍隊堵在山區,背靠肥沃的平原和他們打持久戰。

除非防線被突破戰場才有可能搬到潘諾尼亞平原,可到了那一步隻怕是全軍崩潰吧?愛德華說什麼騎兵在平原跑得快,豈不是譏笑法國人隻能在逃跑時發揮優勢?

兩位國王唇槍舌劍的鬥了起來,英法自諾曼征服以來的新仇舊恨紛紛湧現,一時間鬧了個不可開交。

教皇本尼迪克特和樞機主教阿爾瓦笑著對視了一眼,這樣的局麵真是令人開心啊!